因为一首诗,留下一个诗坛典故,成就一段诗词佳话

据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他们经历颇为相似,仕途都不太顺畅,常常在一起游玩。一天,雪后天冷,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见十几个梨园子弟登楼宴饮。三位诗人回避到一个角落里,围着小火炉,看她们表演节目。一会儿又来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加入到他们中间。随着乐曲奏起,他们开始演奏当时的名曲。王昌龄等私下约定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个机会儿,我们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接着就听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qiè,小箱子)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

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挂不住。但他还是很自信,他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是名角儿,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她是名角儿,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唱的是我的诗,那么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说笑笑等待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会儿,轮到那个最漂亮的姑娘唱了,一开口就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土老帽,我没说大话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典故。那位漂亮姑娘唱的就是被王士禎推为唐七绝压卷之作的《凉州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写道: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于是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乾隆皇帝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就获得人们的喜爱,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且流传千古,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这么一个记载:一次,乾隆皇帝让纪晓岚给自己的扇面题字。纪晓岚立即写了这首《凉州词》。可能由于自负,刷刷几笔写完,中间却漏写了一个“间”字,结果惹得乾隆皇帝大怒,非要治他罪不可。虽说纪晓岚是乾隆皇帝的爱臣,但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纪晓岚恐怕逃脱不了欺君之罪。没想到纪晓岚诡辩说:“启禀陛下,臣题的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接着便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听后,转怒为喜,对纪晓岚的机敏大为赞叹。纪晓岚也总算逃过一劫!这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诗词佳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