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太监,还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其他朝代都是没有的

今天我们来八卦八卦明朝的那些事吧,有关于太监的。

我们说,只有读书,才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素养,明朝的那些宦官他们不一定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一定知道,只有读的书多了,才可以和朝中的大臣分庭抗议,或者说可以拥有超过他们的权力,而明朝的皇帝也都明白,宦官一旦有了文化,那他们所能做的,也不仅仅只是侍奉内廷和打扫卫生这种杂碎的事情了,而是要去参与政治,分享权力这些。

朱元璋也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白这个道理,也十分的讨厌那些太监们来干涉朝政的事情,为了防微杜渐,他便立下了规矩,宦官是不可以读书识字的,而且,他还在宫门上设置了一块铁牌:“内臣不可以干涉政事,违者斩”。

而这并没过多久,这些规定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永乐皇帝比较的亲近太监,宦官的权势也便开始迅速的膨胀,从宫中走了出来,做外出使节,监督军队,镇守边疆,甚至还可以去帮助皇帝批阅一些奏则,所以,慢慢的也便出现了很多的“宦官官僚化”的现象,宦官也已经是可以说担当起了朝中的文武大臣的职责,或者说是已经超越。

如果把大臣比喻成左膀,那么,宦官就可以称之为是皇帝的右臂。

看来,这在当时,宦官熟读诗书也已经是成为明朝的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在宣德皇帝时期,也便正式的成立了太监学校,叫做内书堂,也是想让宦官们可以知书达理,在书堂内供奉的,也是儒家的圣人孔子,而且还是供奉着两个孔子像,一个是在北室,一个是在南室。新生在入学之后,就对着南室的孔子行四拜礼,但是,对于北孔子却是只是作揖不去拜礼,究竟是有什么区别,并无记载。

在内书堂上学的小宦官,年龄大多都在10岁上下,学生的规模也是保持在二三百人,像稍微多一点的时候就是四五百人,而他们的老师一般都是由翰林学士担任,人数大约是在四到五千,他们轮流在内书堂教书,其实看上去,还真的有一点现代教育的意思了。

在民初的时候,翰林先生就觉得自己给这些宦官来做老师,有点低人一等了,后来,他们才真正认识到,原来给宦官当老师也是责任十分重大的,他们未来都是要在皇帝身边活动的,可是要比朝中的大臣们更具有影响力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