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小兵真能靠努力实现逆袭吗?说说你不知道的秦国首级军功制

编者按:提及秦军,很多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会是军功首级制度。按一些文章的介绍,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的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正是这种军功首级制度让秦军成为了“虎狼”,从而一统天下。但也因此有人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基层小兵能靠一直砍人头逆袭成贵族吗?而且秦国有那么爵位和土地去封赏吗?

▲樊哙剧照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初汉名将樊哙为例。他曾经在攻濮阳时“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然而,樊哙并没有一战封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斩首二十三级那一次,樊哙只是被刘邦赐予相当于秦军功爵第七级“公大夫”的列大夫爵。其实,不只是樊哙斩首升迁比大家想象中慢。秦军战神白起从第十级爵左庶长升到武安君,都用了整整十六年。秦统一战争的头号功臣王翦,也曾抱怨秦国封侯难。事实上,在商鞅设计的军功爵制度中,就连能升到左庶长爵的猛士都很少。原因很简单,秦国军功首级制度的早期准入门槛很低,但后期升迁的限制条件超多。

再勇敢的锐士,绩效考核不“盈论”就不晋爵。

当你只是一名无爵士兵时,必须听伍长指挥,跟其他战友协同作战。如果自己脑袋一热就冲出去,会乱了百人队的行次,先被执行战场纪律。秦国军法,每伍若有一人阵亡,其他四人有罪,如果每人杀死一个敌兵就能免罪。因此,你脑子里必须想着先保护同伍的战友,而不是如何砍敌人的脑袋。伍长、什长、屯长、百将同样得服从上级的指挥,让干嘛就干嘛。除非部队建制被打乱,否则你无法像打擂台那样跟敌兵单挑,一切都得按战术配合走。

双方大军交战最终会分解为万人阵、千人队、百人队、什伍小队之间的厮杀。按照战国兵法“斗一守二”的兵力分配原则,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力会直接投入战斗。大部分士兵主要是作为预备队围观、追击或撤退,不一定捞得到脑袋砍。而直接参战者受限于固定的战术位置,能斩首一两级就很不错了。想挣军功爵的同袍太多,竞争有点激烈。

▲剧照出自电影《荆轲刺秦王》

军功爵法规定,无爵的士伍斩首一级就晋爵一级,想做官的可以做五十石之官(相当于伍长),斩首二级就晋爵二级,有资格做百石之官(相当于什长)。当你成为伍长时,会增加一个指标。全伍杀敌多过损失才记军功,杀敌和损失相当则无功无过,损失多于杀敌则集体有罪。当你升迁到屯长和百将级别的指挥官时,自己不得到敌兵首级就要被斩首。而且你个人斩首二十三级,也不能确保自己能晋爵。因为商君之法规定,你的百人队必须击败敌军并斩首三十三人以上,才能“盈论”(达到奖励条件)。百将和屯长才能晋爵一级。

▲严君樗里疾,绰号“智囊”,是白起之前歼敌最多的秦国名将(剧照出自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

当你做将军时,盈论标准变为攻城战要斩首八千以上,野战斩首二千。只要达到标准,上至统兵大将,下至后勤杂役都能得到奖赏。也就是说,秦将不仅要打胜仗,并且歼灭至少数千敌军才有晋爵的资格。大多数军官受限于指挥能力,永远停留在较低的层级。

二十级爵制出现晚,十八级军功爵才是初始设定

另外,《史记》按汉所承的二十级秦军功爵制来倒推商鞅“为列侯(彻侯),号商君”,跟商鞅时的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商鞅设计的军功爵1.0版只有十八个层级,没有彻侯、关内侯和驷车庶长。军功爵1.0分为两个序列。第一个序列是赐给军中的校、徒、操、出公等勤杂人员的爵位,由“小夫”和一级公士两个爵组成;第二个序列是赐给战斗兵的爵位,包括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客卿(左庶长),十一正卿(右庶长),十二级大庶长,十三级左更,十四级中更,十五级右更,十六级少上造,十七级大良造(大上造)。两个序列总共十八级爵位,其中二级上造至四级不更都是“卒”,五级大夫及以上都属于军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关内侯、彻侯等纳入军功爵体系,才正式形成拥有二十个层级军功爵2.0版。

▲剧照出自电影《荆轲刺秦王》

早期军功爵的爵位和职务不太分明,庶长爵几乎是将军的代名词。随着爵职进一步分离,即便担任高级武官的人,也未必能得到大良造爵。灭蜀名将司马错功劳大吧?但他做邦尉时只是相当于左庶长的客卿爵。白起攻克新城后从左庶长迁为左更,爵位高于司马错。白起任邦尉没多久,再立战功迁为大良造。司马错已经改任秩级二千石的上郡守,但他只是军功爵1.0中的左更。而长平之战时的秦军副将王龁才是左庶长,首攻邯郸的将军王陵只是五大夫。

▲《大秦帝国》白起剧照

由于早期军功爵最高只到大良造,白起虽屡立奇功,却多年没能再晋爵。其他武将做到左庶长后,也只有立下重要战功的几位佼佼者能继续晋爵。武安君封号和商君一样,是只有极少数人在军功爵封顶后,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这是王翦抱怨封侯难的根本原因。

秦军胜仗那么多,朝廷有那么多土地和爵位封赏吗?

这个其实大家不用担心。秦国变法之初地广人稀,国家掌握的土地很多,后来又通过战争掠夺大量土地。关中因远离战事而人口猛增,秦国通过大规模移民来给关中爵户腾地,新爵户则成为新领土的镇守者。更重要的是,秦国不像六国动辄赐给贵族几十万亩田,为奖励军功留足了资源。

▲影视剧中的魏惠王剧照

魏惠王曾经一次性赏赐丞相公叔痤四十万亩,吴起后人二十万亩田,巴宁十万亩,爨襄十万亩,共计赐田八十万亩,折合八千倾田。商鞅在秦国推行普遍授田制,每户平民都有一倾(1顷=100亩,1亩=240平方步)基础授田。秦制:二十五户家庭以上可以立社,成为一个里(行政村)。魏惠王赏赐给大臣的八千倾田,可以在秦国设置320个村庄。考虑到秦亩比魏亩大,打折计算也能增加上百个村庄。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兵源和税源啊。

▲秦民居示意图

秦军功赐田是在普通授田基础上逐级递增。每赏爵一级就增加一顷田产和九亩宅,申请一名无爵的庶民给自己当庶子,可以担任与爵位相对应的官职。秦汉律令规定1宅大30方步,恰好是9小亩,九亩宅恰好是“一宅”。秦汉的宅包括园圃、庭院。根据杨振红教授的计算,秦汉普通住宅约为30—40平方米,而1宅的总面积为1713.96平方米(足够召集同伍的小伙伴在庭院里练武了)。按照早期军功爵,最高爵位的大良造最多也只能在基础授田上再增加十七倾田。不过,从第九级五大夫开始会得到三百家税邑,立功之后会再增加三百家税邑。爵位越高获得的税邑(食邑)越多,但得到的授田还是不多。即使到了秦朝,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的彻侯、关内侯虽能得到数量巨大的税邑,但直接掌握的田产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

▲西汉《户律》以爵位名田宅的等级表

对比一下汉初的授田标准,与秦大良造对等的汉大上造有八十六倾田。可见秦军功益田制消耗的土地,远比汉制小得多。商鞅的制度设计思想更倾向于节约土地,优先保障低爵军民的权益,限制贵族阶层过分膨胀。所以他推行军功爵的初衷,本质不是让秦军变成虎狼,而是挑战世袭贵族的特权。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会被车裂的重要原因。

▲王翦

后来,王翦向始皇帝“请善田者五辈”,实际上是在法定授田标准外申请足够子孙五辈享有的田产。除了秦军功爵益田数量有限的原因外,另一个因素是秦的侯爵不世袭,最多是降爵继承制。田产会随着爵位降低而减少。如果子孙无军功,五辈之后只比平民略多一点。

史书没说始皇有没有破格赐田,王翦最终如愿封侯,其子王贲、其孙王离都是帝国的彻侯。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还是很够意思的,但没有改变商君设置的底线。汉朝人继承了秦制,但操作上已变为优先满足军功大贵族。军功爵也因此走向了它原本的反面,直至消亡。

参考资料:

[1]朱绍侯 《军功爵制考论》

[2]朱绍侯 《军功爵制探源》

[3]张金光 《秦制研究》

[4]张金光 《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张家山汉简与秦简比较研究之一》

[5]杨振红 《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始安公士或,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