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水寺遗址是焦陵吗?

迎水寺遗址是焦陵吗?

今天看到“安徽考古网”发布的《阜南迎水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完成》一文,进一步了解了迎水寺遗址的古老历程。看完文章,忽又陷入沉思。这个迎水寺的谷堆正处在古焦陂塘与鲖陂之间区域,那它是不是历史上的焦陵或焦丘呢?

在历史文献中焦陂塘最早被称为“焦陵陂”。在郦道元《水经注》淮水篇:“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铜陵。”清人杨守敬等人根据郦道元所注,把《水经注》所述河湖绘制成图。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焦陵陂(燋丘陂)的地图,它的北面就是鲖陂。而把它与正德《颍州志·州图》相对照,我们会发现焦陵陂与正德《颍州志·州图》中椒陂塘处在同一位置,因此可以确定焦陵陂即为焦陂塘。

然而,在《魏书·地形志》中,焦陂塘则被称为“燋丘”,云“胡城……有燋丘、雉鲖二陂”。胡城,即今阜阳。在嘉庆《大清一统志》和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山川》“椒陂”条皆引《魏书·地形志》记载作注,“椒陂,在阜阳县南。”

焦陂在历史文献中有焦陵陂、焦丘、焦湖、椒陂塘等多种称谓,然而汉魏时期却有焦陵、燋丘的说法。陵、丘一般是指高出地面的土石堆,或自然形成,或人工堆砌。因此陵、丘之谓,说明那时有较大的土堆屹立在陂塘边,这个土堆实际上就是一个地理坐标。汉魏时期,这个土堆的名字有可能叫做焦丘或焦陵。

而在今天的焦陂镇以北地区并未发现有较大高地或土堆,而颍水寺遗址所处位置恰好在古焦陂塘边。从对迎水寺遗址的考古结果看,这个遗址是一座占地4000平米的高大土堆,而它的考古年代大约从公元前36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确立了它5000多年久远的历史。

春秋时期,迎水寺遗址这个地方为楚国所据,伍氏家族封邑于此,改地名为椒地。正因为这个“椒”字,可能导致汉魏时期将迎水寺遗址所在高地称为焦陵或燋丘。而自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陂塘就以焦陵或燋丘作参照物,被称为焦陵陂或燋丘陂。唐宋时期,焦陵陂或燋丘陂的称谓被简化,被叫做焦陂或椒陂、焦湖。

当然,还没有证据来支撑我的说法,充其量也就是猜测。但是从迎水寺遗址高台的所处位置以及它久远的年代来考虑,我又不得不相信我的猜测。

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可也。

来源;阜南博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