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功臣都被朱元璋诛杀为何汤和可以幸免?

明初开国功臣大多被株连而死,而人们却惊奇的发现作为三军名将的汤和却可以安享晚年,成为大明难得的善终之人。难道是朱元璋把汤和忘记了,还是说朱元璋顾及结拜情谊才放过了汤和?可那又为何在开国授封的时候结义兄弟都封公了,而只给自己的二弟封为中山侯呢?帝王之心固然难测,可仔细翻阅明史我们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一、封侯只是为了打压汤和

作为儿时的玩伴和多年的战友,朱元璋对汤和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想着大家小时候一起捉蛐蛐,一起偷地主家的牛,后来还是汤和把自己拉到农民起义军的队伍里。于情于理,朱元璋对汤和都有割舍不掉的情谊,尤其是农民本质的淳朴和善良,让朱元璋在内心深处把汤和当做自己的好兄弟。之所以在开国大典中没有给汤和封公,不仅仅是为了堵住众将士之口,更有帝王的御下之术。作为兄弟什么都可以说,什么也都可以给,但是作为君臣就需要懂得帝国的稳定和统治了。作为自己的结义兄弟汤和的贡献自然不少,可随着军中地位的提升在众将士心目中的威信日涨,而汤和不但不知道顾虑自己的感受,反而和李善长走的越来越近,这两人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一旦串联起来,对自己的危害就大了。如果 此时再授封的时候不加以打击下,后面就更难管理 了,李善长作为一个文人对自己的威胁不大,可汤和作为长期征战在外的大将军,将相合伙起来万一要是谋反事就大了。

汤和

二、汤和识时务、知进退

从授封大典自己被封侯之后,汤和就明白朱元璋对自己有意见了,这位发小的脾气和心思他太了解了,他这是在警告自己呀。从此以后汤和就刻意保持低调,凡是都不出头不争功,也不谋私利,更不会违法乱纪。皇上让征讨边疆就带兵出征,没有事做的时候就闲赋在家,安享的享受的太平盛世,再也不去和朝臣们来往过近。《明史.汤和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尤其是在看到朱元璋想让将帅们归养乡里时,第一个主动提出放弃兵权回归故里,朱元璋是何等的高兴,自己正为如何解除将帅们的兵权而发愁时,此时汤和主动弃权归养,这对自己推进将领们归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要知道汤和在三军的地位不比徐达低,很多名将都是汤和带出了的,由他带头归养那么自己遇到的阻力就会小了很多。归养后的汤和也知道低调做人,从不因为自己的功勋和爵位在家乡为非作歹,严格约束自己的子孙和家奴奉公守法,始终没有任何把柄留给别人。

三、一直追随朱元璋且无二心

作为朱元璋加入红巾军的引路人,汤和一直对朱元璋都比较尊重。当朱元璋还是个小兵的时候汤和已经是千总了,但是每次汤和对朱元璋都是言听计从,后来朱元璋成为红巾军的老大后,因资历尚浅很多将领不服,是汤和第一个带头支持朱元璋并帮助其稳定地位,从而确定了对红巾军的领导权。对于这事,多年过后登基为帝的朱元璋一直念念不忘。而后在历次跟随朱元璋的过程中,汤和遇到任何的不公和惩罚从不发牢骚,总是时刻保持对朱元璋的忠心,成为当时朱元璋最为信任的左膀右臂。同时汤和对朱元璋没有妒忌之心,按说谁都想当老大,而汤和甘愿做老二,而且时刻注意维护朱元璋的形象和权威,也不在背后嘀咕对朱元璋的不满。

汤和和朱元璋

四、先于朱元璋离开人世

朱元璋在开始诛杀将领时多是那些违法乱纪之人,而对于遵纪守法之人倒没有下手,只是随着太子朱标的离世,自己挑选的皇太孙太过于柔弱,担心自己在离世之后无法驾驭这些功臣,从而给帝国的稳定带来危害,因此才下手诛杀那些 没有违法乱纪的功臣。而汤和则是比较幸运,1395年在家归养多年的汤和终究是没有熬过疾病的折磨离开了人世,而此时的朱元璋虽然也已年迈,但却没有到快要卧床不起地步,自信只要自己活着还能驾驭那些大臣们。此时的汤和不但没有受到株连,反而被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同时朱元璋赐予大量黄金、布匹作为丧葬费用。

汤和被幸免于难这四件事必不可少,有时放手反而是一种解脱,想想那些守着权利不放的将领,遇到赵匡胤这样的君主还能来个杯酒释兵权,遇到猜疑之主只能自求多福了。尤其是封建家天下的思想下,任何手握重兵的将领对于皇权都是一种威胁,对于帝国的统治都是一种隐患,抱着权利不丢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汤和之所以能看透这一切,历史探客 认为不仅仅是因为汤和有其他将领的勇猛,更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明事理、知进退,终于让自己得以安享晚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