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最富传奇色彩的来华外国人,担任溥仪的老师,回国后不忘大清

1919年3月3日,中国古代历法上的黄道吉日,尚居住在紫禁城内的清廷大小臣工迎来了一件大事,这一天溥仪的英文老师终于正式开课。经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以及李鸿章之子李经迈的推荐,一位外国人受聘为溥仪的英文老师,从此他与末代皇帝溥仪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这位帝师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来华外国人——庄士敦。

庄士敦,英国苏格兰爱丁堡人,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他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游历了中国二十多个省份,他尤其钟爱中国文化,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就专门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到中国后又研习佛家释典,曾到过我国不少名山古刹,向那些得道高僧寻求佛家妙谛。他按照中国文人的惯例给自己取别号“志道”,非常喜欢别人称他为“志道先生”。可以说,这位帝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1898年庄士敦以东方见习生的身份派往香港殖民政府,担任公职,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港英政府任职期间,庄士敦结识醇亲王载沣,即溥仪的父亲。1906年他被派往英国的租借地山东威海卫,担任威海卫军港的行政长官,在此期间,他又结识了徐世昌、李经迈等清廷官员。可以说,这些经历为他担任溥仪的英文老师提供了一个契机。

请一个外国人做皇帝的老师,在清朝的历史上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容易引起非议的。因此庄士敦最为传奇的经历莫过于担任溥仪的英文老师,1919年至1924年清廷被赶出紫禁城为止五年间,庄士敦一直担负着教导溥仪的责任,不只教授英文,还努力向溥仪传授西方先进思想,甚至把《新青年》这样的刊物带给溥仪看,让溥仪大开眼界。他认为在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下,不管这股激进之风是好是坏,每一个青年人都有投身进去的必要。

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巨大,他的出现迎合了溥仪躁动不安的青年人身份,这个时期紫禁城发生了大大小小许多激动人心的事情。庄士敦给皇帝授课后不久便发现溥仪眼睛已经近视了,便请了一个外国大夫给溥仪看眼睛,却遭到了太妃们的反对,他以辞职不干威胁,最终溥仪戴上了眼镜,成为第一个戴上眼镜的皇帝。在溥仪的强烈要求下,紫禁城内接入了电话线,溥仪不仅利用电话和身边的人开玩笑,还和京城里的一些菜馆联系过。溥仪剪辫子的事情一时成为京城热闻,这些事情都与庄士敦的引导密切相关。慢慢地,庄士敦与溥仪淡去隔阂,成为互相信任的忘年之交。溥仪在庄士敦担任帝师后不久赏赐二品顶戴,准许在宫中自由行走。1922年溥仪大婚后,加封他一品顶戴,庄士敦不知不觉成为了清廷最高级的官员。其他诸如字画、瓷器、玉器等赏赐不计其数。

1924年冯玉祥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流亡天津,庄士敦的帝师职务也随之结束。1927年庄士敦出任英国驻威海卫总督,作为殖民地的管理者,他的出发点是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但他体察民情,公正廉洁,得到了较高的威望。1930年,庄士敦主持英国归还威海卫军港的交接仪式,之后返回英国。在天津港口,溥仪与庄士敦依依惜别,回首在中国的三十多年,他霎时老泪纵横。

回到英国后,庄士敦时时怀念起与溥仪的师生之谊,写就了《紫禁城的黄昏》一书。1934年他回中国时请溥仪(当时任伪满洲国皇帝)为此书做作序,同年此书出版,引起轰动,一时成为畅销书。庄士敦一生未婚,晚年他用此书的版税买下一个小岛,为了表达对中国的怀念和对皇帝的忠诚,他给岛上的居室分别取名松竹厅、威海卫厅、皇帝厅,并升起大清龙旗。逢年过节就穿上大清的朝服,邀请亲友聚会,直至去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