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战明军阵亡多少人?为何正史和亲历者记录的数字相差十倍

关于土木堡之战,很多人都感到奇怪:明明是一场击溃战,为什么装备精良的明军,被数量只有自己十分之一的瓦剌骑兵杀了个干净?遭此重创,明军为什么又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翻看当时的各种史料,我们再一次感到清人编纂的《明史》不可靠:关于土木堡之战明军阵亡多少人,“正史”和亲历者记录的数字相差十倍!

咱们先来看看《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死者数十万。”既然是溃败,还能死掉数十万,看来明军真的是养尊处优得连逃命都不会了。但是随后明军的表现却好像开了挂一样,把乘胜而来的瓦剌大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其中出力最多的将领之一,居然是从土木堡之战中逃回来的石亨。有人描述石亨是十分狼狈地只身逃回的,但是那人描写的京城保卫战,给石亨当先锋的,是他的侄子石彪,这个石彪一直跟着他叔叔“参谋军事,骁勇敢战,善用斧,正统末(朱祁镇被俘前),积功至指挥同知。”

其实从土木堡逃回来的,不仅仅有石亨石彪这样的武将,还有李贤这样的文官。李贤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那个给死太监王振建庙祭祀写碑文的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也是他鼓动复辟的明英宗朱祁镇干掉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于谦被平反昭雪,李贤也出了力。所以说这个李贤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参与土木堡之战的时候,职务是吏部文选司(最有权的部门,管文官任命)郎中。进士出身的李贤逃了回来,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逃了回来,礼部左侍郎杨善也逃了回来。杨善后来还作为使臣,到瓦剌也先那里把朱祁镇也捞了回来,据说是一分钱没花,空手套白狼弄回了白眼狼。而李贤成了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和后来的明英宗天顺帝两朝不倒翁,还写了一本《顺天目录》,里面记载了土木堡之战明军伤亡的实际数字:“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如果有人质疑李贤的人品,说文人说话都不靠谱(其实换做别人处在李贤的位置,也未必比李贤做得更好,朱祁镇让他给王振唱赞歌,他也不敢不唱),那么咱们再来找一个大老粗口述别人记录的文章。

某本畅销书里面,写着朱祁镇做俘虏期间,身边有一个叫哈铭的,后来成了世袭指挥使。这个哈铭还叫杨铭,哈铭是他的蒙古名字,杨姓是朱祁镇赐给他的。看来这位杨铭老兄是不识字的,在《国朝典故•卷之二十八•正统临戎录》里,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比大白话还大白话——看来明朝老百姓说话也不是用文言文的。杨铭“写作”的这篇“回忆录”,甚至通俗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加点括号翻译,还真看不太明白。

杨铭记载朱祁镇讲的亲身经历中,也先抓了大鱼之后就召集大小头目开会:“我每问天上求讨大元皇帝一统天下来,今得了大明皇帝到我每手里,你每头目怎么计较?”这时候有一个叫乃公的“达子(原文如此)”说:“明皇帝是我每大元皇帝雠人,今上天可怜见,那颜(蒙古汗国贵族的通称,可以理解成官人、大人)上恩赐与了到手里。”可是不知道哪根弦搭错了的伯颜帖木儿(也先的弟弟)急眼了:“那颜要这等反狗似的人在眼前开口说话!”上去就在乃公脸上搥了两拳:“那颜只要万年的好名头。大明皇帝是云端里皇帝,上天不知因那些怪怒他,推下来。数万的人马,着刀的,着箭的,躧(xǐ,踩踏)死的,压死的。皇帝身上, 怎么箭也不曾伤他?刀也不曾杀他?怎么人也不躧着他……”

后面的话就不引用了,因为咱们讨论的不是朱祁镇这厮“福大命大”,而是在瓦剌人眼中自己的战果:“数万的人马,着刀的,着箭的,躧死的,压死的。”请注意,数万而已,但是回过头来看《明史》,说的是“死者数十万”,李显回忆录说的是“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清人修明史,明武宗的战功是可以不记的,但是明军的战损是一定要夸大的,这是出于什么心态,读者诸君自然心知肚明。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否定:朱祁镇这厮不但导演了土木堡惨败,还曾带领瓦剌大军叩关攻门,最后还杀了对大明有活命之恩的于谦。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说朱祁镇是“仁君”“明君”,那只能是我们脑袋进水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