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空 | 永久的怀念

永久的怀念

作者 王立光

2017年10月27日,是中共盖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罗长维壮烈牺牲71周年的日子。每当这一天,都有一位老人在默默地为他祈祷,深切地将他怀念。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岳父。

岳父和我郑重其事地谈及罗长维,至少不下五次。回想起来,最初一次是在30多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初。

深秋风肃,那一日,岳母在家炖了一只小鸡,喊我晚上去吃饭。我到的时候,岳父正好下班回来。大家已坐好,等着岳父坐下。岳父不急不慢,打开包,取出一张报纸,展开,一个整版刊载着当时盖县(今盖州市)著名作家高作智写的报告文学《带枪的人》,写的是革命烈士杨运的事迹。岳父说,还有一个带枪的人也应该好好写,他就是盖县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罗长维。

这时,妻子用大海碗端上热气腾腾的小鸡炖蘑菇,还有其他几个小菜。岳父还在不紧不慢地讲述罗长维和他交往的轶事。坐在炕沿上的岳母发话了:“老爷子,别讲了,让孩子们吃吧!”岳父打住话头,把含在嘴里的话又咽了回去,然后说,“吃吧吃吧。”岳父显然是还有话说,却几次欲言又止,耐性十足地看着我们喝酒吃饭。那场面,我们当时确实有点不大恭敬。岳父虽然表面上淡然处之,而心中一定是波澜翻腾。他草草吃了几筷子就拿着那张报纸离席而去。

再一次谈到罗长维,是在岳父退休多年以后。那是一年春节,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去给岳父拜年。茶余酒后,岳父从他的退休生活、退休待遇、退休心态谈到了罗长维。

岳父退休在20世纪80年代,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不少老同志都是离休,而他却是退休。退休前,岳父是县属一个重点企业的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主管局的副局长,同属这种情况的前任和后任退休时都在机关办的手续,而岳父却是在企业办的。那时退休离休没有什么大差别,岳父也就没在意。可20世纪90年代后,离休干部和退休干部的待遇,从企业退休和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差别开始显现,并且逐年拉大。岳父说:“有个知情的老领导劝我到上面找一找,托托人疏通一下关系,但我没听他的。不找了,知足常乐,咱不攀比。要说攀比,得看跟谁攀跟谁比。当年罗长维牺牲的时候才30多岁,把命都搭上了,他想得到什么回报?我都80岁了还有工资,跟罗书记一比,活到今天就是福。”我本想安慰岳父几句,但听老人家这样一说,我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默默地倾听岳父讲述罗长维的故事。

2005年农历九月二十八,岳父八十周岁生日,他讲述年近九十的大姐和4个直追八十的妹妹分别从山东老家和黑龙江、大连来到盖州为岳父祝寿。岁老情深,岳父向姐妹们讲述他离开家乡60多年的经历时说:“我15岁离开老家,只身来到大连投奔大姐,在永昌盛学徒,得了‘瘟病’被解雇了;经过大姐和从山东过来的二祖母的精心调理,病好了以后,就跟二祖母来到盖平维新工厂当学徒,直到光复那年认识了罗长维才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建议岳父将他的经历写出来,大家一致赞成。转过年,在2006年生日的时候,岳父就亲笔签名,送给每个子女和亲友一本书——《三个时代的经历》。书中专门写了与罗长维的交往,这里摘录其中一段:

祖国光复后,首任盖平县县长叫罗长维,是海城人,最初的县政府是在鼓楼南老县医院旧址,后来迁到伪满大臣金荣贵住房(称金公馆),地址是现在的红旗小学后院,这里距我所在的维新工厂仅300米左右。我与罗县长接触是从翻印书籍开始的。

1945年初来盖平县建立政权的主要领导干部都是文武兼备的。罗县长是知识分子,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他曾亲自主持改编小学语文课本,组织县内三家印刷厂印刷。就在这批书印刷后的一天下午,他来到维新工厂,手拿毛主席著作单行本《新民主主义论》问我们能否翻印。当时的大掌柜任惠民让我把印刷厂的负责人高余山找来,看过原书后都说印不了,理由是铅字不够用,小印刷厂无铸字机解决不了。这确是实情,印32开书本,最少排4个版面,专题书,常用字需数十个,而一般备用字只有几个,确实不够用。我见罗县长有些失望的样子,便插嘴说:“你见过我们印的语文课本了吧,那里面的字体不统一,有的是缺少的字用木刻代替的,有的字体较粗,是翻铸的,语文课本用的是三、四号字,这本书用的是五号字,用翻铸字掺杂起来会显得密密麻麻,看起来不顺眼。”罗县长说:“只要字不错就行。”就这样,商定暂印200本。罗县长走后,掌柜埋怨我不该乱插嘴,印刷工人也认为字凑齐了不容易。说到底,这200本书印下来费工费时不赚钱。翻铸字过去我虽没干过,但看见过,确实很麻烦,我当即表示翻铸字活我全包了。书印出来后,我直接送交给罗县长,他翻阅后很高兴,我趁机说:“上批课本还没给钱,这批书再不给钱我回去不好交代。”罗县长笑着说:“怕打饭碗是吗?没关系,打了饭碗就到我这里来。”随后让通讯员把财务科陆科长找来,问课本怎么没给人家钱?陆科长说三家印刷厂开价有高有低,准备再研究一下。我说三家印的书年级不同,书的页数不一样多,价格就不会一样。罗县长对我说:“你对这行熟悉,为了对政府和厂家负责,你就协助合理定价吧。”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信任。

2016年国庆节,全家聚会,在部队工作的外甥要我给写一幅字,我写了一幅斗方“剑胆琴心”, 裱好了放在岳父家,以便其再回来时带走。岳父要我给他讲一讲“剑胆琴心”是什么意思。我说“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是形容有胆有识、儒雅豪放的英雄气概。岳父说,罗长维就是剑胆琴心的英雄,这四个字最能体现罗县长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说,在革命队伍中有句常用语: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岳父回忆道,当年国民党军队驻守在大石桥和营口,与盖平县城都相距30公里。八路军在县城只有为数不多的武装工作人员,在青石岭、双顶山、北城墙上设有观察哨,发现军情鸣枪报警,双方军事拉锯。有一次情况紧急,县政府工作人员大部分都临时撤离,只有罗县长等少数人在县政府留守到最后。罗县长让警卫员小王找我,让我送去大力纸(即糊窗纸)和大号羊毫毛笔,我亲眼见他写了枪决四名反动分子罪行的布告,第二天早上贴在县政府外面的十字路口处。这个布告写的犯罪事实清楚,毛笔字写的非常好,老百姓看后都叫好。他和留守人员讨论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把我视为内部人员,我想离开,他说还用我当后勤。战时的政府办公用品都是现用现买,有时财务人员不在让我先送后算账付款。

岳父打个停,干咳两声,接着说:“1946年10月,最后一次撤退时罗县长是做了长期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安排的,他准备在东部山区建立根据地,决定将维新工厂全套印刷设备拆迁运至山区建立自己的印刷厂。他与东家商量了按市价购买设备,和我说待以后自己的印刷厂建好了就让我去。随即提前两天将印刷机主件拆卸运走了,附属小件及印刷油墨和纸张铁架等尚没来得及运。那天上午九点左右,听到急促的报警枪响,他与警卫员小王才押车拉着最后一车零部件从维新工厂出来,一直走到卞家胡同,踏上石礅上马。我目送他俩从南关骑马走远。”

岳父揉了揉湿润的眼窝,继续说:“占领盖平的国民党184师军警稽查处设在‘道德会’院内,军警稽查处堆放着所谓战利品,我发现从维新工厂拆走的印刷机就在那里。”说到这,岳父双手有些颤抖,声音有些呜咽:“罗县长不幸壮烈牺牲了,我很难过,直到现在我也很怀念他。罗县长在关键时刻关心的是革命事业,不顾个人安危。每年10月,我快过生日的时候,我都会不由得想起他。”

我怕岳父过于激动,让他喝点水。其实这些话岳父和我说过多次。

岳父呷了两口水,心情略微平静。他说:“盖平县志记载罗县长的事迹太少了,写志的人不知道,等我们这些人不在了,这些事就永远埋在地下了。”

我和岳父说:“你把他写出来吧。”又到10月,妻子去看父亲,带回来一个崭新的信纸本,说岳父让我给看看。

工工整整的钢笔字,写了七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七个字:剑胆琴心罗长维。结尾写道:“我现在已93岁了,每年10月想起这段往事,都情不自禁地难过,我们党牺牲了多少德才兼备的骨干人才啊。我们党最近成功地召开了十九大,不忘初心,又给人民以新的承诺,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了罗长维,我们的罗县长……”

就把我所知道的一些史实写出来,以为纪念!

罗长维,又名牛文,1918年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前柳村一个小康之家。1930年考入同泽中学。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加游行、募捐、警卫、军训和救护等救亡运动。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奔赴延安。同年8月,随军挺进绥远北部,参与开创大青山游击区的斗争。1940年4月,调到晋西北根据地,先后任晋绥行政公署经济总局、贸易局秘书,商业科长等职。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晋绥地区的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8月,战斗在晋西北的东北籍干部被派回东北。10月,罗长维同叶心、杨运等人到盖县开辟工作,在敌伪残余势力十分猖獗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解放了盖县,罗长维任盖县县委书记兼县长。1946年10月19日,罗长维带警卫员到县城东南10公里的暖泉乡,召集群众开会,部署破路、销毁通讯设备等工作,以迟滞国民党军队的进犯。10月20日晨,罗长维正在街上盘查,突遭敌军包围,突围时,被击断右臂,流血过多昏死过去,不幸被敌人俘获。罗长维被捕后,严词拒绝敌人的诱降。1946年10月27日,罗长维同10多名难友一起在海城南沙河被秘密枪杀。遇害时年仅28岁。

(作者系中共营口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2018年第2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