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三句话我们误解了千年,孔子也很无奈,第三句你经常说

原文标题:《论语这三句话我们误解了千年,孔子也很无奈,第三句你经常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词古籍之中的微言大义,都暗藏生活中的处世哲学,特别是《论语》。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远,人们也从常用论语中孔夫子的名言赠予朋友,表达自己衷心的祝愿。

有时我们也拿论语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者是为人处世之准则。这些至理名言浓缩精炼,在表达上往往可以做到一针见血。但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得不恰当,这倒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不知而误用,而是有些句子流传了千百年,被后人断章取义,再加上语言词意的演变,所以就会被人误解。那么都有哪些名言一直在被误传呢?

第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估计很多女性朋友就不高兴了!为何孔老夫子要将女子和小人同为一类呢?其实这就是误解之处,这句话中的“小人”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卑鄙小人中的“小人”,而是指的普通老百姓,是和当时的贵族阶层对立的另一个社会阶层人群。

这句话中的“养”,也不是养育或者照顾的意思,而是相处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正确意思是:社会上的女人和普通百姓之间很难相处。这句话并没有什么很深的人生哲理,也不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尊重,所以说下次可不要再用这句话来形容女性,孔夫子可不会给你背这侮辱女性的黑锅!

第二句:以德报怨。

这句话就属于典型的断章取义,一直以来也是被误解最深的一句之一,孔老夫子把这黑锅背了千年,说他磨灭了国人的血性!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被人打后向孔子求安慰时说的,他说:“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孔子的意思是,你要是以德报怨,那么你用什么来报答别人的恩德呢?应该这样来理解才正确:如果一个人打了你左脸一巴掌,你就不应该再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他打,而是要据理力争,公平公正的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要一味的忍让,心甘情愿的受欺负;当别人对你施以德行的时候,你才要对他也施以同样的德行。都被人骑到头上欺负了,还要以德报怨,那不就成了典型的懦夫行为吗?还怎么可能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呢?

第三句: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也许快要毕业的大学生用的最多!往往同学老师之间问起毕业后准备去哪发展,有的同学这时就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我回家老家去工作!”还有很多在外漂泊很久的异乡人看到这句话也难免不会勾起他们对故乡,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有时若是触及到了内心的柔软之处,还会毅然决然的回到故土去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美其名曰:父母在,不远游!

其实大家都理解错了!这句话的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重点在最后一句!孔子的意思是,父母若是健在,如果要出去游学,必须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目的以及归期,这才是一个孝子的行为。而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父母健在,我们就不能出门工作或者学习,必须要待在父母身边照顾,否则就是不孝!在古代,交通和通信都十分的落后,而孔子还是去周游列国,到各地讲学,现在我们的交通便捷,朝发夕至;还有手机这种便捷的通信方式,去到远方是可以的,只要“游必有方”就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