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朝廷对袁崇焕的那些指责

袁崇焕,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得宠的宦官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重新启用袁崇焕,并于崇祯二年(1629年)领兵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明朝朝廷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后金皇太极又趁机在明朝朝野发布谣言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作为明朝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当时朝廷宦官迫害,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对于袁崇焕被顶的一些罪名做一些简要说明:

“卖粮资敌”

卖粮资敌不是指袁崇焕直接对满清卖粮,而是卖粮给了蒙古的喀喇沁部,这个部落又转卖给了满清,即间接资敌。袁崇焕的理由是不卖米喀喇沁肯定会彻底倒向后金,卖米则可以稍为笼络。后来喀喇沁束不的部于五个月后与后金结盟,袁崇焕的招抚政策失败。当时毛文龙的东江镇几乎要饿死士兵的情况下,袁崇焕用米粮去和已经和后金结盟的蒙古喀喇沁部进行希望不大的招抚,的确有资敌之嫌。

“擅杀岛帅”

斩帅指的是杀毛文龙。毛文龙,字振南,浙江杭州人,万历四年(1576年)正月十一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松盛里。天启二年,毛文龙袭镇江,不数月,实授总兵官,开镇东江。官累至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加太子太傅,正一品节将。崇祯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焕矫诏斩于双岛。尽管袁崇焕有尚方宝剑在手,但诛杀这样的地方大员,没有经过朝廷的许可,还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像毛文龙这样的一品武将,未经皇帝批准,未等朝廷问罪,而擅自斩杀的,千古来便只有毛文龙一人。

袁崇焕擅斩毛文龙的重要原因,就是要统一指挥权,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兵力二万八千被袁崇焕分为四协,以文龙子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主之,属于袁崇焕统一指挥。但仅一年后,崇祯3年4月,刘兴祚、刘兴治兄弟叛乱,杀陈继盛及钦差通判刘应鹤等官及其军卒百余人,然后投奔后金而去,东江镇自此不可收拾。后金失去了东江镇的牵制,迅速开始南侵,10月入关围攻北京城。对明朝造成直接的威胁。

“与清廷议和”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战中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败而亡,袁崇焕派使臣到敌营里名为凭吊,实质上窥探后金实际情况。宁远一战,后金需要新的领袖,军队补给也不足,为拖延战机,继位的皇太极就给袁崇焕写信表示希望“议和”。袁崇焕这边需要修缮大小凌河、锦州城,防止后金主力再来攻打,也想借此稳住他,于是义和之事就悄悄展开。不久袁崇焕给崇祯皇帝写信分析辽东的地理、人口,也说明议和的真正目的是“拖延时间修缮城池打到后金愿意俯首称臣,最终实现辽人治辽的目的。”皇帝表示知道此事并无反对意见。不久朝中认为这并非良策,并接连下旨要求他停止议和,袁崇焕认为,议和是收复辽东的最好方法,坚持己见再给皇帝上书。

袁从焕协助孙承宗建立,并经营关宁锦防线,组建和训练关宁铁骑,在与后金的争斗中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己巳之变中,袁从焕率领关宁铁骑,与后金莽古尔泰等贝勒大战于广渠门左安门城下,打退了八旗铁骑,这些功绩是当时大明朝廷无人能比的,但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孤高和刚直,不爱与人套近乎,易与人发生冲突,不懂政治党争,不结交权贵,没有政治后台,最终死于政治陷害,令人叹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