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当过丞相么?为什么称他为“名相”

最近,电视剧热播《一代名相陈廷敬》。看到剧名,我有点儿疑惑。陈廷敬当过宰相么?为什么称呼他为“名相”呢?

我们都知道,自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彻底废除了延续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所以,在清朝是不存在丞相的!

带着疑惑,我忍不住翻阅、查询了一些资料。经过了解,才明白了“宰相”“丞相”等概念的含渊源及确切含义,涨了知识。

原来,叫陈廷敬“名相”没毛病。

我想,像我一般对此不很了解的人估计不少。所以,我特意在此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1、“宰相”不是官职,是一个概念

“宰相”并非具体官职,而是对中国古代政府官员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

在远古商周时代,君主之下设有“太宰”一职,负责统领百官,辅助君主处理政事。

到了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晋国首创“相国”一职。各诸侯国相继效仿,使得“相国”这一职位流行开来。

而“宰相”一词,据现今考究,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

所以,“宰相”一词并不是一个官职,只是一种称呼。

2、“相国”与“丞相”

与“宰相”不同,“相国”和“丞相”则是具体的官职。并且,“相国”与“丞相”实际上是不同的官职。

“相国”一职在汉以前应该叫“相邦”,汉人为了避讳刘邦名字,才改作“相国”。

春秋晋国首创“相邦”一职,到战国时期,秦武王在“相邦”之下又增设了左右“丞相”一职,充当“相邦”助手来处理政务。

所以,实际上,“相国”比“丞相”的职权大。

自从秦始皇嬴政免去相国吕不韦的职务后,为了加强君权,便暂时废除“相国”一职。

汉朝建立后,承袭秦朝制度,设有“相国”“丞相”职位。可能害怕“相国”权力太大,在西汉并不常有,且后来历朝历代很少见。不过“丞相”却成了常设的职位。

到了西汉哀帝时,“丞相”一职被改为“大司徒”。从此以后,直到洪武爷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官职名目不断变化,作为正式官职的“丞相”也只是偶尔出现。

虽然“相国”“丞相”这两个官职不常见,但在历朝历代,各有行政最高长官行使着同“相国”“丞相”类似的职权。

比如说东汉的“大司徒”,隋唐的尚书令、中书令,宋朝的尚书左、右仆射,明清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内阁大学士等等。

对于这些掌握国家行政大权的朝廷重臣,人们往往称之为“宰相”。

皇城相府

3、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

洪武爷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后,天天忙得晕头转向。于是,便设了殿阁,让学识渊博且有见识的大学士帮自己处理政事。发展到后来,这些入阁的大学士权力越来越大,相当于丞相。

清朝立国后,参照明朝制度,延续了内阁理政的成例。此外,对大学士加以殿、阁头衔。

清初,大学士头衔六个: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时期,去掉中和殿,增加体仁阁,大学士头衔发展成为“三殿三阁”。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取代内阁大学士的职权。但作为一种荣誉,殿阁大学士称号仍然保留下来。

之所以称呼陈廷敬为“相”,是因为陈廷敬在康熙时期做过“文渊阁大学士”。在军机处设立之前,“文渊阁大学士”握有实权,堪比宰相。

因此,电视剧称他为“名相”一点儿毛病没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