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悄悄带一根藤条回国,种下后解决了当地饥荒,至今国人还爱吃

他悄悄带一根藤条回国,种下后解决了当地饥荒,至今国人还爱吃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的万历年间,有个福建省的秀才因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了榜,于是决定南下经商,另谋发展。当时他去到了吕宋岛,在当地发现一种特别的植物,这种是植物根部所产出的农作物得到当地人的大量食用。于是他悄悄带一根藤条回国,巧合的是当时的明朝正面临干旱,许多农作物死去,导致大量饥民涌出。于是乎,他就将这根藤条种下了,种下后解决了当地的饥荒问题,至今国人还爱吃。

这名秀才名叫陈振龙,根据史料记载,他原本是长乐县人,十多岁就成为了秀才,后来想成为举人,却一直没有高中,于是跟着几个伙伴去了吕宋岛,从事商业活动。

当时的吕宋岛属于西班牙殖民地之一,陈振龙来到吕宋岛后对一种植物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当地人都在种植这种植物,而且这种植物所产出的作物得到当地人大量食用,就像明朝境内的五谷杂粮那样。后来,陈振龙请教当地人后,得知这种植物名叫“甘薯”,十分容易养活,而且生熟皆可使用。

陈振龙灵机一动,决定将甘薯带回国。不过当时的西班牙政府可不允许将甘薯输送到其他地方。陈振龙买下一根甘薯藤条后,跟当地人请教了甘薯的种植办法,然后在回国时将甘薯抹上污泥,从而骗过了西班牙人,最后顺利回到了福建。

那时候的福建因为干旱的影响,正面临严重的饥荒问题。陈振龙知道后立刻跟福建巡抚金学曾介绍这种植物, 并成功拿到一块地做实验。短短四个月时间,他就种植出了一大批甘薯。金学曾得知消息后很是高兴,他下令全省大量种植甘薯。当年,因为甘薯的收获,当地解决了饥荒问题。因为这种作物来自南洋番国,人们就将它称为番薯,而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此后,陈振龙的子孙陆续去了全国各地推广番薯的种植。在他们多年的努力下,番薯得以大面积种植,也成为了现在重要粮食之一。人们为了纪念陈振龙对粮食做出的贡献,在清朝道光年间于乌石山修建了一座先薯亭。时至今日,这座亭子已经成为当地古迹景点之一。

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当年的陈振龙如果没有悟通“东家不打,打西家”这个道理,远赴南洋经商,发现番薯这种植物,并将其带回国种植,他就不能解救同胞于饥荒之中,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所以说,一个人在屡屡经历失败后不一定要硬碰硬,有时懂得适度放弃,去专研其他事情,或许就有异想不到的收获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