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时还留一套底,真正把经典书籍消灭的,是项羽的一把火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后代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猛烈批判秦始皇的一个典型事件。我读《哈佛中国史》系列丛书中的秦与汉,发现外国汉学家看中国历史的角度,与中国本土学者看历史的角度,有显著的区别,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综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看法,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上,和大家解读以下几点:

一、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不同的事。

“焚书坑儒”这个词语,最早出自汉代。

1、焚书是一种统一政策,为了政治思想的统一。

按照《史记》的记载,焚书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这时,距离秦始皇初并天下,已经过去8年。大家应该记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这是形式和制度上的统一,而自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诸子百家思想,秦统一8年过去了,仍然各行其道。

事件的导火线,是博士齐人淳于越,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的话,代表的是主张恢复周朝分封制的守旧派观点。

丞相李斯反驳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丞相李斯和秦孝公时支持变法的商鞅,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应该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使用与之适应的治世方法,没有必要遵循古法。周朝正是因为使用分封制,设立诸侯国,才导致战争起伏不定,天下争分,为了平定天下和长治久安,还是需要一统,法令出一。

李斯乘机进谏说:“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斯认为:政治统一必然需要思想统一。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这才有了公元前213年的焚书。

2、坑儒,是因为秦始皇发怒,感到自己被忽悠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原文是“焚诗书,坑术士”,并没有提到“坑儒”。从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可以推断,秦始皇坑杀的人里,应该主要有术士,以及当时说了秦始皇坏话(或者没说,却被拉下水)而受牵连的儒生。

如果你仔细读《史记》,就会发现秦始皇在寻仙问药这件事上,是非常认真的!他的原话: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横扫天下、称霸四方的秦始皇对方士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方士寻仙问药。

坑儒的直接原因,是方士侯生、卢生,因为找不到长生不老药,就偷偷逃跑(有的版本说是携带钱财逃跑),同时还毁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这种事,肯定有一群人跟着传话,咬舌根。秦始皇听说后,勃然大怒,一方面是感觉自己被欺骗了,二是追求长生不老的多年愿望落空。罪魁祸首的人已经逃跑,这种失望和暴怒,就转移到当时传话,咬舌根的人身上。

秦始皇下令追查,当时不是有“连坐制”吗?那些人自己挨打了,也招供了很多人,结果有几百人被牵扯进来,最后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被处死。秦始皇采用坑杀,估计是杀鸡吓猴,警示其他人,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综上所述,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不同的事,最好能分开去看。秦始皇是一个帝王,他不是一个圣人。后来的朝代,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诗词,也引发类似的事件。文字狱,不少朝代都发生过,死于非命的文人,少的几十人,多的几百人。这些都是封建阶级统治的局限,秦始皇不是唯一一个,不过他的影响力最大,所以被骂得最惨。

二、真正把古代经典书籍消灭的,是项羽的一把火。

秦始皇焚书的目标,是实现全国上下思想的统一,所以,他并不是把所有的书都烧了。具体记载如下: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

按照这个原则,李斯下令没收了《诗经》《尚书》以及私人撰述的哲学著作,将之藏于皇家图书馆,只供国家指定的学者进行学习研究。实用类的书籍,比如医药、卜筮、农业、种植等书不在禁止之列。

也就是说,秦始皇焚书时,各种经典书籍,都在皇家图书馆存有一套底,供专门的人研究。而中华书籍面临最大的灾难,却是7年后项羽的一把火。公元前206年,当项羽军队攻入咸阳、劫掠秦宫时,把秦朝的皇家藏书付之一炬,夷为平地。

如果项羽像刘邦一样,就不会发生焚烧皇宫的事件,而中国历代以来的经典书籍,也能保留下来。历史没有如果。幸好,汉代时,不少学者根据记忆,重新写下书籍,一些旧屋倒塌时,也现出秦时藏匿的书籍,部分原版书籍重见天日。

今天的历史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原创码字不容易,喜欢就点个赞,给个支持吧。如果你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各抒己见,和平交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