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文史研究馆的神秘“面纱”

年轻时代的光明甫

安徽省文史馆保存的李鸿章书信

光明甫著作《论文诗说》封面

1953年,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建馆,到今年正好65年了。一说到文史研究馆,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聚集了许多文学、艺术、历史、教育、传统医学等方面卓有成就和影响的大家。至于文史研究馆到底是干啥的,发挥什么作用的……则不甚知晓。

少见的终身荣誉称号

追溯文史研究馆的历史,应该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从政权建设的大局出发,提议设置一个机构,对德高望重的老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在生活上给予保障。于是在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挂牌成立,周恩来聘请了著名文字学家,同时也是毛泽东恩师的符定一老先生担任第一任馆长。在这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研究馆相继诞生。应该说,在政府设立文史馆,广纳社会贤达、名流耆宿,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贤、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更有利于国家加强同知识界、文化界的联系。

而安徽省文史研究馆(以下简称省文史馆)则始建于1953年2月,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一样,也是为团结和安排部分有文史专长和德、才、望兼备的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机构。

那么,哪些人才有资格进入文史馆呢?据省文史馆档案记载,除了馆员是终身荣誉称号,一般由省长聘任并颁发聘书外,早期的省文史馆内可真是“名家云集”,馆员中有前清翰林、进士、举人,有在文学、艺术、文化、历史、教育、传统医学等方面卓有成就和影响的文学家、翻译家、史学家、书画家、教育家、文物鉴定家、作曲家等。

据了解,这些馆员躬耕不辍,或研究专业,或挥毫泼墨,或著书立说,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贡献他们的光和热。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选聘馆员多为学有专长、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书画艺术家,他们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孜孜不倦。特别是1996年5月省政府参事室和省文史馆合署办公后,省文史馆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毛泽东亲点第一任馆长

安徽省文史馆自成立后,先后聘任了4位馆长、17位副馆长和616位馆员。在这些人中,第一任馆长光明甫是不得不提的。他不仅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法学家,一生经历传奇,而且他还是由毛泽东亲自提名担任馆长的。

1876年12月生于安徽桐城东乡的光明甫,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在此期间加入同盟会。光明甫热爱教育事业,与程滨遗一道募资创办了私立安徽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江淮大学)。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大学,首届学生就有1000余人,不少学生后来成为安徽早期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骨干。

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后的1926年1月,光明甫与朱蕴山、沈子修及共产党人薛卓汉等组成国民党左派安徽省临时党部,并选派光明甫主持安徽党务工作,领导全省人民支援北伐战争和学界反对教会学校奴化教育的斗争。然而,这时高涨的安徽革命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来自国民党内右派势力的夹攻。1926年7月,任安徽警备总司令不久的军阀陈调元下令查封了国民党左派主持的学校,光明甫等遭通缉,随省党部撤往武汉。

正是在这期间,光明甫与毛泽东在武汉相识交往,并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光明甫的学识和革命思想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协助共产党人开办党务干部训练学校,为全省训练党务干部120余人。

1927年3月22日,国民党省党部在安庆举行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蒋介石应邀出席。蒋为把持省党部,提出要把几名亲信“临时补入,安置到重要岗位上”,遭到光明甫等的坚决抵制,蒋只得恨恨而去。这件事在当时的安徽被传为美谈。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终于撕下假面具,光明甫等进步人士不得不转入地下,继续与共产党合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光明甫再次遭到通缉,只得化名光雷只身潜往武汉,后流亡上海和安徽桐城乡间,继续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及学术研究;1938年又辗转湖南、四川等地支持抗日。抗战胜利后,光明甫由川回皖任安徽通志馆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光明甫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居住在安庆。1953年初春,当安徽省文史馆建立挑选第一任馆长人选时,毛泽东想到了光明甫,于是邀请他出任省文史馆第一任馆长。1963年元旦,光明甫在安庆逝世,毛泽东得悉后专门派人到安徽参加追悼会并送了花圈。

文史馆的那些工作

那么,文史馆这样一个机构到底有什么作用?馆员平时都有些什么工作呢?

单从字面上来看,文史馆应该是和文史研究有关的。的确如此,省文史馆自建立以来,充分发挥馆员“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积极支持和组织馆员探古寻典,以求激发当代、启示未来。历届馆员潜心研究,撰写文史资料2000多篇,约200多万字;编写志书35部,逾70万字;创作美学、史学及诗词等方面的专集近100部……这组数据就是最好的注脚。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馆员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些成果甚至进入了国家和省政府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例如,馆员主编的《合肥通史》被列入合肥市“十二五”文化建设重大工程、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馆员主持的《安徽农村改革实践的理论总结·文化建设》获中宣部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等等。而文史馆在全国率先编撰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和《安徽地域文化通览简编》,持续开展“安徽地域文化”课题研究,不仅形成了品牌效应,而且助力了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

更值得一提的是,省文史馆利用三年之久,从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从艺的录音、讲话、讲课资料中整理、发掘、抢救了黄梅戏理论研究遗存,编纂出版了《王少舫谈黄梅戏》。这是对黄梅戏艺术一次全面回顾和重新梳理,专家指出其意义非同凡响。

除了“存史资政”外,省文史馆在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繁荣书画艺术创作上也是“独领一代风骚”。例如,参加“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开展“皖山徽水”书画精品创作活动、完成“美好安徽”中国画山水长卷作品、承担“新徽派版画重大题材创作”工程……省文史馆馆员中有许多都是艺术界的大家、大师。虽年近古稀,但仍潜心创作,积极参加各类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题书画创作活动。

集体创作的巨幅《黄山松》书画作品作为贵重礼品馈赠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配合张恨水之女张明明在潜山推进建成张恨水文化园项目;在台湾新北市隆重举办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展,成为全国文史馆系统首家赴台进行书画展单位……如果说这些都是省文史馆在交流联谊和社会公益方面所做的事情,你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

但的确,省文史馆充分依托馆员社会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联谊交流活动,宣传推进了安徽地域文化,促进了我省同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这同时,省文史馆还进行了多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公益活动。其中在2010年8月,就组织我省三十多位文史馆员、特约研究员和知名艺术家开展松潘书画采风创作活动。历时两年,采风创作书画精品200多幅,成功举办两次精品展,捐赠书画精品60幅被松潘永久珍藏……为我省对口援建松潘的文化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存史资政、文化建设、交流联谊。65年来,省文史馆虽然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程,但一直秉承这一宗旨,组织实施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文史工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安徽地域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作者:邾根斌 程堂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