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非遗传人用手工技艺表达“清廉”主题

以梅兰竹菊作装饰的竹编提篮,棕编的“警钟”,刻在葫芦上的“梅花诗”,泥塑《万民伞》,竹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最近,由诸暨市文广新局组织全市传统手工艺人中的佼佼者所创作的8件作品全部完成,惊艳亮相。这些作品以“清廉”为主题,发挥各种材质的优势,充分展示了诸暨传统手艺的精髓。

“你看,这七个木耳边表示了7月党的生日;上下两边挑出的小点代表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警钟的中间象征了国家的权力,权力需要廉洁公正,中间的图案代表了法律;最上圈12个图案代示了12个月共365天,天天都要警钟长鸣。”棕编“警钟”的创作者寿新灿、寿红父女告诉记者,为了做好这口“警钟”,父女俩精心构思,潜心创作,整整制作了20多天,才全部完成。整件作品精致而寓意深厚,可谓棕编艺术的一大集成。

竹编代表性传承人袁建虎近年来努力探索,在继承传统创作手法时,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再创竹艺文化之新高。这一次他创作的一对提篮,融入了“蛇皮花’的方法编织,呈现出梅兰竹菊的精细图案,栩栩如生。“蛇皮花”为历代民间艺人所用的传统编织方法,因为它的图案像蛇皮而得名。袁建虎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将这一技术运用到竹编字画的创作中。这一对提篮,袁建虎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创作,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多,除了吃饭睡觉,那段时间,他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编织中,最后出来的成果令人眼前一亮。“你看这朵菊花,一厘米的地方就要用到16根篾,如果蔑粗了就不能很好地编织出它的形状。”袁建虎介绍,薄到0.3毫米的篾丝,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而泥塑传承人寿利剑的泥塑作品《万民伞》,取材于在诸暨发生的一桩鲜为人知的真实事件——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肩负几十万诸暨父老的重托,一名秀才只身闯京,为已赴任他地、蒙冤打入天牢的前知县刘光复申冤,上演了一出好官爱民、民爱好官的感天动地的壮剧,演绎了诸暨人的旷世大义。寿利剑用精湛的技艺,质朴的材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呈现了刘光复这一好官的精气神,体现诸暨的人文精神。

其他的几件作品,分别是章高均的竹刻,蒋旭丹的剪纸,王继达、蒋鸣东的葫芦雕,俞福均的刀油画,以及胡袁超、徐东升的石雕,各具特色,精雕细琢,令人寻味。

诸暨市非遗中心主任卓秋萍告诉记者,这些作品是为即将成立的诸暨市清廉教育基地的“清气馆”所创作的,目前作品已在布展中,旨在通过诸暨的传统工艺来展示清廉主题,“这样集体性地围绕一个主题来创作非遗手工作品,近年来在我市还是第一次。在当下,如何将传统手工艺融入新时代的内涵,我想是非遗传承人今后创作的一个方向。”

【浙江新闻+】

400年老祠堂”化身“清廉文化展厅

近日,赵家镇赵家新村文化礼堂落成并对外开放。文化礼堂的设计布置,以当地独特的清廉文化为背景,凸现了这一主题。

赵家村,世称“兰台赵”“兰台古里”。先祖赵抃是北宋重臣,当过兰台令史,以为官清廉著称。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琴一鹤”,就出自《宋史·赵抃传》,帝哲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赵家新村文化礼堂由老祠堂“清献堂”改造而成,这一堂名就是为了纪念赵抃而取的。赵抃一生清廉奉献,生前著有《清献集》,又谥号“清献”。清献堂建筑考究,规模宏大,建筑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系5间2弄,整个宗祠不用一根木柱子,全部为圆或方石柱。石柱总数达60根,后厅最大圆形石柱高达7米。“清献堂”建堂已有400多年,保存基本完好。

礼堂正厅墙上,悬挂着的高大的“廉”字鲜艳夺目,两旁配以“华夏清辉”,介绍诸葛亮、包拯、狄仁杰、海瑞等中国历史名人的清廉事迹;“越州清风”,以介绍越地名人大禹、范仲淹、刘宠、周恩来等名人清廉事迹;“赵氏清流”,介绍赵广汉、赵抃、赵令畤、赵南星等人的清廉事迹。此外,文化礼堂还布置了“琴鹤家风”的由来,新编《赵家清廉歌》,门额题刻“琴鹤家风”的石雕、砖雕拓片等。

“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现在,赵家新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阵地。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肖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到赵家来欣赏香榧文化的,有朋友向他推荐了赵家新村的文化古迹,于是就过来看看,没想到收获了很多惊喜,特别是赵家新村的“九十九间半”和“清献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值得一游。

赵家新村历史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赵家新村以古越为起始,后因赵宋皇族后裔到此守墓定居繁衍而发展,通过长久的传承积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兰台和清献文化。近年来,赵家新村着力打造以“赵宋文化”“兰台古里,清献赵家”为特色的,集历史文化展示、休闲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人文旅游古村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