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龙袍上那些华丽繁琐的纹饰是什么?每个纹饰都有特殊含义

在过去王朝中,龙袍属于顶级行列的服装。各个朝代的龙袍,都有一些各自的差异。清朝的龙袍,虽然也是以黄色为主,用的是却明黄色。并且规定,只有皇帝、皇后、太后才有资格穿这种规制的龙袍。

虽然有一些细微不同,但同样都很奢侈。龙袍上除了绣有龙纹,还会有其他繁琐的纹饰。这些纹饰都用很珍贵的材料制成,整体上看,十分的华丽。每个纹饰,都代表着吉祥的象征。

作为龙袍上最常见的纹饰,在清代龙袍上,一共有16处龙纹,其中九条金龙为主要纹饰,盘踞在龙袍的各个地方。这九条金龙的位置,也很有讲究。

从正面或背面看的时候,都是只有五条,代表“九五之尊”的意思。一般看的话,也只有八条金龙。因为还有一条金龙是绣在衣襟里面的。

龙在中国文化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说。真正值得一说的,还是这些龙纹的不同。在整件龙袍上,其实有三种龙纹。

第一种是升龙。整个纹饰属于龙头在上,身体在下,整体是升腾飞跃的姿态。这种龙纹代表着四方拥戴的意思。

第二种叫坐龙,龙头平视前方,躯干盘踞身后,整体要呈现出一种威严的仪态。

因为这种龙纹代表了江山稳固的意思。在龙纹中,属于最为尊贵的一种。

第三种称为行龙。这种龙纹最为活泼,因为很像是游动的状态,所以也被称为“游龙”。代表着臣民忠谨的含义。

龙纹的图案,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比如早期的时候,眼睛会大一下。到中期变得小一些,后期又变得大一些。这个都是一些很细微的变化。

除了龙纹,龙袍上其实还有很多图案。比如跟龙纹有一样地位,却较少被人熟悉的“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不同的纹饰,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fǔ斧形)、黻(fú亚形)、宗彝(虎﹑蜼(长尾猿猴))、藻、火、粉米。这十二种纹饰,继承自中国数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代表着十二种不同的品德。

日月星城,就是代表着”明“,表示君王可以明察是非。山,代表了稳重正直的性格。君王做到这点,才可以让别人对他产生仰望。龙,就是前面讲到了龙纹了,可以有各种的变化。华虫的意思是表明,有文采的意思。

黼(fǔ斧形),代表着处事果断,不会拖泥带水。黻(fú亚形),这是代表辨别善恶是非,能知错就改。宗彝,这是代表忠孝的含义。藻,象征着纯洁。火,象征着光明磊落的品格。粉米象征着吸取精华,滋养他人。

”十二章纹“既是肯定君王有这些品格,但也是对君王德行的一种劝诫。通过这些很复杂的纹饰,体现在各种细节上。但龙袍在清朝服饰制度中,作为吉服的一种,属于祭祀时穿的服饰,所以上面会有很多吉祥的象征。

龙袍上面会有红色蝙蝠作为装饰。这是代表”洪福齐天“的意思。还有海浪和岩石的纹饰,这代表着江山永固,福山寿海的意思。这些纹饰还会组合起来使用,蝙蝠会跟如云纹一起搭配,形成”福运“。

整件龙袍造型、用料,处处细节都十分讲究。制作起来十分麻烦。所以,清朝的时候,一件龙袍可能要花一年时间,交由专门的机构,由熟练的工匠,才可完工。

这样的耗费,自然是巨大的。也正是这个原因,龙袍在清朝的时候,也只有少数一些重要场合才会派上用场。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来压箱底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