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第一神作《古董局中局》困住夏雨的《匡庐图》到底是何方神圣

《古董局中局》第16集中,由夏雨出演的许愿被老朝奉一众手下蒙头带到神秘场所。揭开头套,许愿坐在一张椅子上,被困在一个东西南北四面各一幅古画的狭小空间里。老朝奉的人告诉许愿,其身下的椅子捆绑着炸药,只有一幅古画连接着拆下炸药引擎的机关,许愿必须选出一幅真迹,从画中走出,才能保住性命,否则就要随着古画一起灰飞烟灭。

围住许愿的古画正是大名鼎鼎的《匡庐图》。

《匡庐图》,堪称五代一第神作,它倒底神在哪里?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离奇的故事呢?

《匡庐图》,五代,荆浩,绢本墨笔 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图》的作者荆浩,字浩然,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荆浩为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荆浩擅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被认为是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传世作品有《雪景山水图》《匡庐图》等。庐山,还是太行山?

一直以来,关于《匡庐图》到底画的是哪座山,学界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在此。定王征召不应,王派使者访之,仅存一空庐。

然而,庐山位于江西,属南方山水,而荆浩的作品主要表现北方山水,此《匡庐图》到底画了南方的山,还是北方的山?是庐山还是太行山,就成为这幅图画最有趣的问题。

有研究者发现,《匡庐图》最初名称叫做《山水图》,《宣和画谱》对此曾有明确记载。乾隆五十年(1791年)编定的《石渠宝复续编.宁寿宫》有著录,将这幅画的题目改为《匡庐图》,很可能是乾隆所为,画上有他的诗二首。

荆浩《匡庐图》局部

《匡庐图》采用的是立轴构图,鸟瞰式纵向全景布局,层次分明,山水壮阔。画家将“高远”、“平远”、‘深远”结合运用,群峰耸峙的巍峨山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 山径盘旋的山中小路及渐远渐淡的远处诸峰相映成趣,自然地呈现在画卷之中。

学界大都认定《匡庐图》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期的代表作,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中国全景式山水画格局,并以超知识、超经验的宏大叙事结构,以意、象、形、色融入相对含蓄的笔墨“图式”建构之中。

荆浩《匡庐图》局部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一个画家如果只是画得好,显然还无法达到“弥足珍贵”的收藏价值。这就需要说一说《匡庐图》作者荆浩在中国绘画史的地位。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匡庐图》局部

荆浩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他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自谓:“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将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笔法记》)。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

荆浩《匡庐图》局部

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荆浩《匡庐图》局部

留世作品屈指可数

在历代绘画史籍和著录书中,荆浩作品约共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画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如《宣和画谱》所记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以及前面提到的观自在菩萨、钟离访道图,这九件作品都是以人物为主的。山水画据《图画见闻志》记述有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宣和画谱》记有夏山图四、蜀山图一、山水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景渔父图三、白苹洲五亭图一;南宋《中兴馆阁储藏》记有江村早行图、江村忆故图;此外,在《襄阳志林》、《云烟过眼录》、《铁网珊瑚》、《珊瑚网》、《清河书画舫》、《图画精意识》、《平生壮观》、《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庚子消夏记》等著录中,还记有渔乐图、秋山图、山庄图、峻峰图、秋山萧寺图、峭壁飞泉图、云壑图、疏林萧寺图、云生列岫图、溪山风雨图、楚山秋晚图、仙山图、长江万里图、庐山图、匡庐图等。比较特殊的是《珊瑚网》中记载荆浩有交泰图册页,可能是一幅画有三只羊的风俗画,寓意“三阳(羊)交泰”。

荆浩《匡庐图》局部

荆浩一生画了这么多作品,但上面提到的这些作品除《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五幅作品尚存,其他均已失传。即便就是现存的五幅作品,其真伪仍存争议。

《匡庐图》算是流传相对有序的一幅作品,一直被视为真品。《匡庐图》在北宋时期被佚名收藏,但在这之前的流传情况无从考证,南宋被收入南宋高宗内府,后流传到元代内府或韩屿、柯九思手里,清初被孙承泽收藏,孙《庚子销夏记》有:“荆浩庐山图”条目,记述了他从“故家”买到此画“绢素如银板,对之令人色飞。上有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下用内府之宝。又有元人韩屿、柯九思二诗。”后被收入乾隆御府,后来到了故宫博物院,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荆浩《匡庐图》局部

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的《雪景山水图》就真伪存疑。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但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此外,还有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江山瑞霭图》、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渔乐图》等,真伪均存争议。

这样一看,在《匡庐图》前犹豫不决,许愿考虑“命重要还是画重要”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