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起飞规模国内最大!浙产火箭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徐坊 通讯员 李晓明

1月19日16时,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以下简称“VTVL-1试验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据悉,此次试验的飞行时间约60秒,飞行高度约350米,着陆位置精度2.4米,着陆速度0.75米/秒,火箭着陆平稳,落点准确,状态良好,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蓝箭航天供图

VTVL-1试验箭是首次验证朱雀三号(ZQ-3)大型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子级垂直返回关键技术的飞行试验平台,箭体直径3.35米,长度18.3米,回收支腿展开直径11.6米,采用一台基于连续入轨验证的80吨级天鹊-12(TQ-12)改进型液氧甲烷发动机。此次飞试的VTVL-1试验箭起飞质量约50.3吨,全箭最大起飞质量可达68吨,为目前国内起飞规模最大的垂直起降试验箭。

消息传至数千公里外的浙江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基地内传出欢呼声。此次试验箭装备的朱雀二号火箭同型改进的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正是在这里装配完成。针对回收复用火箭需求,在已实现朱雀二号火箭连续成功入轨验证的天鹊12发动机基础上,增加了多次起动和深度变推功能,并进一步提升了推力和可靠性,具备正交双摆、45%~110%变推力调节和多次点火能力。目前该系列发动机的地面试车验证累计时间已超10万秒。VTVL-1试验箭全箭主结构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材料,提前验证了朱雀三号不锈钢箭体结构制造工艺,相比传统箭体结构材料铝合金,不锈钢成本低廉、焊接工艺性好,能够大幅降低中大型液体火箭生产制造成本。

“此次任务验证了蓝箭航天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总体方案的正确性,大范围变推力液氧甲烷动力系统方案的正确性,火箭控制系统与发动机调推特性的匹配性,火箭着陆段制导与控制方案的正确性,火箭软着陆缓冲机构工作性能,以及可重复使用火箭测发、回收和后处理流程的正确性,成功获取了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关键技术的核心试验数据。”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介绍。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箭”指苍穹!“张家港造”火箭6月有望首飞!

  • 惊天动地一声巨响,巨量的洁白水汽瞬间喷涌而出!伴随而来的,是测控间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日前,天兵科技为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天龙三号配套研制的110吨推力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 发射圆满成功!

  •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发射取得圆满成功1月17日,搭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我国文
  • 洛阳小伙儿真中 研制火箭破苍穹

  • 布向伟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近日,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简称引力一号)将搭载的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首次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引力一号由东方空
  • 太酷了!10岁男孩期末复习画电路板造火箭

  •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这大周末的,别人家的孩子都在那使劲复习,他却搁这晃晃悠悠地画电路板……”近日一个造火箭的男孩又闯入大家视野他是浙江绍兴市元培学校四年级的学生严弘
  • 今日辟谣(2024年1月16日)

  • 2024年1月16日谣言:河南文旅通知身高1米8以上男青年报到助力文旅工作?真相:近日,一张标注为“河南省文旅厅”发出的“通知”短信截图在网络平台流传。其内容为:各市满十八周岁身
  • 以色列南部城市遭火箭弹袭击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据《以色列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月16日,以色列南部城市内提沃特遭遇一连串火箭弹袭击,该市以及附近的几个城镇都响起了防空警报。社交媒体上发布的

热门文章

  • 国防与个人的关系

  • 中国人常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古人对战争的描述以及重视程度来看,国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中国古代曾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无论数量,质量,武器的

最新文章

  • 这张表,可能激发你的运动细胞

  • 潮新闻 记者 姜晓蓉杭州亚运会虽然已经结束,但运动的热潮并未消退。前几天,浙江省体育局公布了一份2024年浙江省级体育赛事计划,密密麻麻的表格,把2024年的浙江省体育赛事安排得
  • 听过慢投垒球没?川农勇夺全国第五!

  • 草坪被汗水浸得反光球场上的声波阵阵连同人们脚底共振绿色的弧线从一只手心掷入另一只手套球落人沸腾川农慢投垒球队代表四川取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
  • 4天3夜极限挑战:大连1号-连理卫星背后的故事

  • 2024年1月18日14时许,大连1号-连理卫星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成功释放入轨,在与中国空间站同游太空253天后,正式开启在轨科研任务。它离成功越近,越是扣人心弦,因为它承载着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