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边防团
下士潘小龙刚打开手机
就被额敏县阔什比克良种场中心小学
陈老师发来的一条视频所吸引
“谢谢潘叔叔,
您送的书包和羽绒服我们可喜欢了,
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
视频里,孩子们凑在一起,争相道谢
脸上绽放着灿烂而纯粹的笑容
春日阳光和煦而温暖,陈老师发来的视频,只有短短27秒,潘小龙却刷了6遍,放下手机,他感到一股暖流从心里流遍全身。
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潘小龙,一直把雷锋看作榜样。入伍前,他主动加入社区抗疫志愿者队伍,无偿服务6个多月,被社区评为“抗疫先锋”。小区的刘奶奶患有高血压,行动不便,潘小龙每天爬4层楼,给她送菜送药从不误时,被刘奶奶亲切地称为“小雷锋”。
▲潘小龙和孩子们合影
潘小龙的爱心助学路,是从2021年初开始的。
在一次参加部队组织的帮扶活动时,潘小龙看到9岁的女孩塔布斯·加娜布没去上学,正借着幽暗的光线画画,便走近她问道:“你在画校服呀?校服不是彩色的吗?”
小女孩抬起头,略显沮丧地说:“我知道,可我只有铅笔。”
了解后才知道,女孩跟随父亲一个人生活,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那一晚,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小塔布斯的眼睛不断浮现在潘小龙的脑海里,让他辗转难眠。
隔天一早,潘小龙找到单位领导,提出想拿出自己的部分津贴帮助她。得到支持后,潘小龙还在团里的协助下,给学校捐助了一批崭新的书、书包、羽绒服等物品。
小塔布斯看到画里的黑白书包成了真的,搂着潘小龙的脖子激动地哭了,潘小龙看着她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那一天他才明白,什么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孩子给潘小龙系红领巾
后来,他每月都会留出来一部分工资,作为爱心助学的“专项款”,时间一长,他帮助的家庭越来越多,捐资助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他却从未想过放弃。
在家人和战友们看来,潘小龙对孩子们出手“大方”,对自己却很“抠”。一部手机从入伍前用到现在也舍不得换,转士官后休假回家,母亲催他买几件衣服,他却总说旧衣服穿着舒服。
有战友问他坚持下去的理由,他总会说,“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内心就会特别快乐。”
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农村,很多学生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潘小龙多次利用请假外出时机来到学校,送上自己的暖心关怀。他还时常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讲大城市是什么样,讲外地有什么样的大学。
一次,他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干什么?有的孩子说想成为一名老师,有的孩子想成为宇航员,但更多的孩子举手说:“成为一名军人!”时间一久,他在学生们心目中如同亲人一般,每次去学校,孩子们都亲切地嚷嚷着“雷锋哥哥来啦!”
入伍以来,潘小龙用自己的津贴和工资,为驻地阔什比克良种场中心小学捐款5万余元,帮助20余名学生解决了上学费用问题。在他的影响下,连队很多官兵都自觉加入到了爱心助学阵营中,与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还主动参与驻地义务献血、打扫养老院等活动。
“雷锋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仅要当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更要练精武艺,在战位上发光!”在训练上,潘小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钻劲狠劲足,训练认真刻苦。
“学雷锋更应该爱岗敬业,武艺练不精,不算个好兵!”再读《雷锋日记》,潘小龙既震撼又惭愧,暗自决定要和自己“死磕”到底。训练中,他严格自我要求,主动加码。如今,他的体重减到了165斤,单杠引体向上成绩达到27个,射击、手榴弹使用等课目成绩在连队名列前茅,不仅当了班长,还成了连队的“金牌”教练员。
“学习雷锋,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潘小龙说,自己将坚持开展爱心助学行动,用微薄之力在边疆传承雷锋精神,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前不久,他被陆军表彰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作者丨钞飞航、赵晨光、王毅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