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从清华走出的“造星大师”

日期: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自科版收集编辑:清华大学学报自科版

 

创新一号、神七伴星、悟空号

墨子号、北斗三号……

他常年奔走于酒泉、太原、西昌

三大发射场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已发射的许多卫星

几乎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他勇闯通信、遥感和空间科学

等不同领域

跨界深耕微小卫星行业

一步步成长为闪亮“星星”背后的

“造星大师”

他就是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1981级校友

朱振才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国有召,必有应!

“转行”航天从零做起

1981年

十八岁的朱振才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自此他长期在光学仪器领域开展学习科研

并在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

1997年的某天

正在测试光学仪器的朱振才接到通知

希望他参与低轨微小通信卫星

“创新一号”的研制工作

当时的他

已在光电信息技术与器件领域崭露头角

换方向无异于重开赛道

“看到国家对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

看到航天将是中国立足国际舞台

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撑

我下定决心‘转行’从事航天工作”

于是,朱振才离开熟悉的实验室

加入微小卫星研究团队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攻关

他主动承担技术难度最大的

姿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一职

“啃”专业书籍 从头推导公式

逐一上门请教专家

为了不耽误进度

更在非典肆虐之际

只身前往北京推进设计任务

最终他和团队用新设计理念研发出

主动磁控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助力我国第一颗低轨通信卫星

“创新一号”成功发射

经此一役

朱振才也“华丽转身”

走上“造星”之路

敢想敢拼

“要对得起‘中国’这两个字”

伴星拍摄的首张神舟七号照片

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并在轨释放出一颗伴随卫星

伴随卫星用CCD立体相机

近距离、多角度给飞船拍摄“高清大片”

为我们首次揭开了

神舟飞船翱翔太空的神秘面纱

这颗伴星正是出自朱振才之手

神舟七号伴随卫星的研制工作

是神舟七号飞船四大任务之一

能为飞船和未来空间站的

在轨故障诊断和安全保障奠定技术基础

作为“神七”伴星总设计师

朱振才带领团队成员

在极其严格的卫星体积和重量的限制下

让这颗重量仅40kg的伴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同时实现了

测控通信、可见光成像、热控、

自主导航定位、星务管理等多种功能

“悟空号”遨游浩瀚宇宙

突破常规 挑战“不可能”

逐渐成为了朱振才工作中的常态

2007年他接到了又一个

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设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接下这项任务

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摆在眼前:

将3吨的“大家伙”减重到2吨内

同时不能损耗暗物质粒子探测器的高性能

面临“既大又小”的矛盾

他带领团队另辟蹊径

用“以有效载荷为中心、以实现科学任务为目标的整星一体化设计”理念

“量身定制”出重量1.9吨的卫星设计方案

仅运载成本就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元

这一设计理念还放大了

“悟空号”的性能优势

将中国的暗物质探测

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12月17日“悟空号”成功发射

尽管最初“悟空号”的设计寿命只有三年

但2018年和2020年两度宣布延期服役

如今有效载荷依然状态良好

并将继续进行

空间粒子探测数据的积累工作

为全世界的高能伽马射线

电子和宇宙射线相关方向

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力量

2016年,朱振才带领

卫星创新院团队设计的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成功发射

这颗卫星

不仅在数传技术、量子纠缠源等技术上

有很多创新突破

而且整体系统更加复杂

需要通过设计实现卫星上的两束激光

同时对准地面两个相聚千公里的

天文望远镜光轴

并将误差控制在3.5个微弧度

其难度堪比在离地万米的飞机上

向地面两个储蓄罐里扔硬币

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

朱振才带领团队

再次向“不可能”发起挑战

他们精益求精开展平台载荷的

联合跟瞄试验

在测试中全力排查潜在风险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最终完成了比既有要求精度更高

国际领先的卫星设计

并有力保障了卫星安全、准时发射

“墨子号”升空后

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

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

为未来在外太空开展广义相对论

量子引力等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检验

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成为中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

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

“我们的每一次成功

每一个失败都代表了国家

要对得起‘中国’这两个字”

朱振才时常对团队、学生说

人生须立志

立志当高远

朱振才至今仍记得初入清华时

课堂上老师的教诲:

“要铭记你们来到大学的目的

不是学习一个专业

而是要发展一个专业”

带着这份使命感、责任感

在物资匮乏、科研条件艰苦的八十年代

他与老师同学们潜心向学,研精覃思

在科研之“苦”中作追梦之“乐”

立志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

用行动写下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动注脚

“别忘记仰望星空,但先需要脚踏实地”

这是朱振才常说的一句话

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行动指南

他是研究院里来得特别早

走得特别晚的那一个

他也是发射场试验队的“朱振才承力筒”

同事们笑言“有他在,食堂饭菜都更香些”

在他眼里 踏入这一行

“要练好本事

要时时敢在人民、敢在世界面前

底气十足代表中国先进卫星技术”

“嫦娥”揽月“天问”探火

“羲和”逐日 空间站巡天

当今,中国已然走在全球太空探索前沿

“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抓住了握紧了

我们全力以赴

未曾辜负祖国和自己的青春!”

20多年来

朱振才矢志不渝追逐着自己的航天强国梦

也正是一代代同他一样志存高远的继往者

将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以其为志 甘之如饴

助力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航天人永远在强国路上!”

太阳风全景成像卫星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

创新系列卫星……

一个个新的任务还在等待着朱振才

他将继续当好万里航行中的舵手

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做国家人 担国家事

这是朱振才的人生志向

也是所有清华人的心声

他们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

而不懈奋斗的步伐

不曾、也不会停下!

来源:清华大学

相关阅读

  • 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带一路”电网人

  •   近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发现中国”栏目播出《“一带一路”电网人》纪录片,通过讲述发生在埃及、沙特阿拉伯、巴西三个国家的真实故事,展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秉持共商共建共享
  • 第22届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开幕

  • 金秋十月,宾客盈门。10月19日,第22届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在中国刀剪之都阳江隆重开幕。本届刀博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
  • 期待!神十七进入最后发射准备阶段

  •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9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
  • 金壮龙会见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

  •   10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北京会见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双方就苹果公司在华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金壮龙表示,中国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

热门文章

  • 国防与个人的关系

  • 中国人常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古人对战争的描述以及重视程度来看,国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中国古代曾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无论数量,质量,武器的

最新文章

  • 从清华走出的“造星大师”

  • 创新一号、神七伴星、悟空号墨子号、北斗三号……他常年奔走于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已发射的许多卫星几乎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勇闯通信
  • 荆门好“丰”景丨掐指一算 今日宜摸鱼

  • 金秋十月,正是鱼儿丰收的季节,荆门中逵休闲垂钓基地养殖的花白鲢迎来了首个丰收时刻。 清晨,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未散去。雄鸡唱晓,晨风轻拂,荆门中逵休闲垂钓基地的水面上,一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