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随笔丨从《中国姑娘》到《中国女排》

自己演自己,成了影片《中国女排》上映前最大的看点。掰开手指数一数演员阵容:从女排第一主攻朱婷,到奥运冠军队长惠若琪;从不满20岁的世界冠军张常宁,到女排第一高度袁心玥;从“定心丸”自由人林莉,到“铁锤”刘晓彤;从“北长城”颜妮到“小宇宙”龚翔宇,还有徐云丽、丁霞……摄影机搬到了训练场、宿舍楼和力量房。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以中国女排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姑娘》,除了倪萍等专业演员,特地挑选了复旦大学女排队员出演。剧组搬进国家体委宿舍,演员们与女排姑娘同吃同住,还请时任主教练袁伟民来现场指导,力求最大限度贴近、还原中国女排的精神面貌。

当时进入剧组的复旦大学82级新闻系学生刘青记得,袁指导来看剧组的拍摄,指着自己说:“这个最像我们女排姑娘。”30多年后,搬上大银幕的《中国女排》更进一步,直接请女排姑娘出演自己,为观众带去更大的艺术震撼。

过去,欣赏这类有人物原型的电影,观众习惯将感情从角色转移到原型上,慢慢感受胶片背后的精神与力量。如今,当银幕上朱婷对着郎平指导怒吼“我要成为你”,观众仿佛自己参与到历史叙事中,感情无需再转移,直接投射在真实的人身上,零距离产生共鸣。如此新鲜的观影经历,谁不期待?

同样期待的,还有演员自己。按照女排姑娘的说法,出演《中国女排》,是把自己再感动一遍。朱婷、惠若琪她们,早就忘了摄影机的存在,她们重温里约夺冠的艰辛,重拾梦想兑现的激动,重塑女排团队的坚强。影片也给了她们一次机会找回初心。这都要感谢电影艺术的伟大,电影语言的创新,更要感谢电影工作者的敬畏心与责任感。

从影三十多年的陈可辛导演说:《中国女排》是自己拍过的难度最高的一部电影。确实,让运动员在摄影机前成为演员,比让演员把自己变成运动员要难上许多。但电影在部分场景甚至采用96帧的高帧率拍摄,以极大的诚意和极高的技巧,呈现冠军背后的真实细节。

“成为你自己。”这是影片中,郎平指导对朱婷的回应。让中国女排在银幕上成为自己,而不是演绎自己,不正是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吗?那么,大年初一,《中国女排》,我们不见不散。

金雷/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