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广西那小子真帅!忍痛负重追梦的举重冠军

【12小时】广西那小子真帅!忍痛负重追梦的举重冠军

广西新闻网记者 陆权香 实习生 杨澜 文/图 摄像 王希

12月25日,广西新闻网王牌栏目《12小时》摄制组走进广西男子举重运动员吴长升,用镜头记录他屡次为广西摘金夺银背后,如何用坚持不懈的训练、持之以恒的毅力,用颜值和实力举起“生命的重量”。

关于举重运动员,大部分的印象是:身高不高、肌肉发达……但见到长相帅气、身材高大、体型健壮匀称的吴长升,才发现并非如此。

1995年出生的吴长升身高1米85,贺州市昭平县人,目前是广西男子举重队大级别项目的一员。“我姐姐是举重运动员,那时候就觉得特别好玩,跟着姐姐玩。”吴长升提起成为举重运动员的机缘时,那颗热爱举重的初心溢于言表,“9岁时就开始练习举重,跟着启蒙教练训练。2007年我被自治区体校录取,开始系统学习举重运动,2011年就到了区队。”在区队教练的精心培养及个人的勤学苦练下,吴长升屡创佳绩。


举重运动员吴长升获奖大事记

15年来,吴长升在举重这项竞技运动中绽放着属于他的青春。他不断拼搏,突破极限,为家人、为广西、为国家争得一个又一个的奖项与荣誉。


6:30

天刚蒙蒙亮,在广西体育局江南训练基地内,“咚咚咚……”的敲门声不断响起。

“起床了。”

“起床。”

已经洗漱完毕的吴长升一个个敲响队友的房门,召集大家集合,开始新一天的训练。

目前,广西男子举重队共有29名运动员,吴长升是副队长,性格开朗的他也是队里的“大哥哥”。“95后”在普通大众眼里还是个小鲜肉,在运动员中却已是“中年”。“队里比我大的只有两个人。”吴长升说。

7:10

进出运动员公寓,都需要按指纹打卡,平时不允许随意外出。

吴长升到食堂时,已有不少运动员在吃早餐。一路上,他热情地和队友打招呼,盛了一碗粥,拿了两个鸡蛋。

“吃这么简单?”

“是啊,早餐一般吃这么多。”吴长升说道。

“你们不用控制体重吗?”

“平时饮食没有特别限制。比赛前期会对训练情况和身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在哪个级别最可能发挥出最大的体能极限,决定参与相应级别的项目,再进行体重控制。”

7:35

吃完早餐后,吴长升回到宿舍作短暂休息,收拾训练服。8时10分,随队乘坐大巴车前往南宁市青秀山训练基地,“这边的训练基地目前正在重建,预计2020年底建好。目前,我们只能去其他基地训练,得来回跑。

8:30

吴长升和教练、队友们抵达青秀山训练基地。

青秀山训练基地内,大大小小的训练器械错落有致,映入眼帘的还是一块又一块的杠铃片,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白色的,散落在地上,它们仿佛有着呼吸,跟举重运动员们“生生相惜”。

“提起广西举重队,大家都懂。”吴长升面露自豪,“我们教练团队很出色,老一辈举重运动员传承下来的经验和精神一直都在传承。”

从2013年到2018年之间的几年里,吴长升有着较长在国家队集训的经历。“国家队的训练非常扎实,体能训练和康复训练非常科学。”吴长升说,“在国家队,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自我控制能力,学会了如何更专注于举重,不被外界干扰。”

“计划30岁后退役,成为一名教练,把在国家队学到的先进理念和训练方法,结合参赛经验传给后辈。”吴长升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与乐观。他也在用实力证明自己,“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总结经验、反思,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为了以后成为一名教练。”

一些举重运动员退役后,并没有很好的出路,吴长升表示这和运动员自身其他技能不足息息相关,在职业生涯中被要求专注于训练,这其实很矛盾,退役出去会碰壁。

8:40

吴长升在队医的协助下进行热身运动。队医分别按摩腿部、腰部、手臂肌肉,吴长升不时与队医说明身体的状况。

“再往上一点,就是这个地方,酸!”

身体的痛楚在队医的每一次揉搓中,集中表现在吴长升的脸上。

伤病是举重运动员的“标配”。吴长升谈及身上的伤时,就像家常便饭似的。

“小伤没事,主要是大伤。平时训练强度大,膝关节、腰、手关节都有伤,这里半月板损伤三级,严重的时候,平时弯腰拿个东西都困难。”

“半月板损伤是不可逆的吧?”

“伴随一辈子的。运动员就是这样,没办法。”

贴好了肌贴,吴长升正式开始了训练。

吴长升介绍,肌贴就是起到保护作用,他膝盖还没好,贴了肌贴才能进行正常训练。

注:半月板是位于组成膝关节的两块主要骨骼之间的由弹性软骨构成的C形缓冲结构。半月板可以起缓冲作用,从而防止关节面软骨受冲击造成的损伤。

9:15

吴长升站在镜子前,首先进行肌肉训练,慢慢增加杠铃的重量,从一根20公斤的杠铃杆,一直加到280公斤。

他目视前方,重复着一抓、一挺、一举的动作。十几分钟过去,吴长升已经满头大汗。

“来,嘿嘿嘿,吼……”

随着杠铃重量的增加,吴长升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越来越有气势,力量在一声声的叫喊中爆发。

教练回过身,面向吴长升喊道:“再搞一组!突破一下!”

队友也在为他加油:“举!”“加油!”

当杠铃增加到280公斤时,吴长升没能举起来。

“目前训练最高是280公斤,伤没好,不敢用力。历史训练最高纪录是310公斤。”吴长升气喘吁吁地说,“目前一天算下来,所有举过的重量和在身上压过的重量,约有40吨。”

10:00

“抬头。”教练来到吴长升身旁,指导、纠正动作。

“‘不就举起来嘛!’外行人会认为举重是很简单的运动,说它技术性不强,其实不是的。动作规范非常重要,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动作标准可以降低受伤的概率。”吴长升在休息间隙时说。

杠铃落地声此起彼伏,运动员们的叫喊声、鼓励声铿锵有力,还有队员之间爽朗的调侃声,训练场里的冬天在此刻“终结”了,被举重运动员们的热情牢牢霸占。

“吴队平时很照顾我们,倾情分享他的训练技巧、参赛经验,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勤恳训练,要有冲劲。”吴长升的队友林声文说,“我们很感谢他。”

10:50

腹肌轮训练主要是训练腰部的力量。教练设定了腹肌轮的方向:分别向左右前方滚,再收回。在一伸一收之间,吴长升面部“狰狞”,带着一份对举重运动纯粹的热爱,他坚持着,承受着异于常人的重与痛。

在训练间隙,吴长升为了测量体重脱去了上衣。在他的锁骨周围、脊柱附近的皮肤,因常年的重压呈现出暗红色。测量后,他自言自语地说:“嗯,110.3公斤,还是瘦了点,教练想让我增到113公斤。”

而后,吴长升在架上挺做牵拉,在队医的帮助下完成肌肉放松训练。

11:10

写好训练日记,吴长升与教练讨论了训练情况,随队返回江南训练基地。

“长升很优秀,身体素质好,更重要的是他肯吃苦,心态很好,有一股拼劲儿。目前,对他的要求就是拿下明年全运会的举重金牌。”教练罗绍猛欣慰地说。

15:30

15时30分,吴长升前往办公楼参加心理辅导课。

“我这个人心大,遇到困难就转换个思路,往前冲就对了。”吴长升说,这么多年练习下来,对自己还是比较有信心,“伤病是可以恢复过来的,伤的不重也不用去做大处理,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吴长升看来,成为一名举重运动员,要看身体发育过后的形态,更重要的还是意志力,敢不敢拼。

16:40

吴长升来到广西体育运动创伤专科医院,跟医生说做电疗。在签字后,医生开了机器,他便自己操作起来。

“去医院理疗、做治疗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没有很好地做这些,第二天就会感觉特别疲惫。”

做理疗时,吴长升显得格外轻松,他说这是很享受的过程。

“2015年去波兰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前13天,在做收腰的硬拉时,运动量大了,腰的肌肉承受不住那个重量拉伤了,整个人一下就软下来。”那次世青赛,吴长升带伤出战,斩获三枚金牌,令他印象深刻,“其他级别的队员在我比赛那天都回国了,就剩下我和两位教练,大家都拿了很好的名次回去,我不上去搞一下,拼个第一回去那多丢人啊。”

吴长升回忆起当时情形,笑容里满是骄傲。然而,荣誉背后也付出了代价。

“拿冠军回来,那心情太舒服了,但是拼完下来,整个人都走不了路了。”

18:30

暂别训练的疲惫与压力,吴长升打开电脑看起了电影。对运动员来说,休息也是训练的一部分,休息好了才能保证第二天训练。

因为训练,吴长升放弃了很多娱乐活动。当朋友不理解时,他耐心解释说:吃喝玩乐对普通大众来说是娱乐身心,对运动员来说却弊大于利,不仅影响第二天的体能还会影响训练的精神状态。

儿行千里母担忧。因为常年离家在外,晚睡前,吴长升也养成了每天跟家人闲聊的习惯。这名“95后”大男孩,有着多数同龄人没有的成熟与稳重。

记者手记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自己选了这条路,而是机缘巧合就走上了这条路。举重运动员举的不仅仅是杠铃的重量,更是一种精神,纯粹得令人感动。“生命的重量”在他们的身体里埋下疼痛,却在脸上绽放出笑容。每一次举起,每一次放下,吴长升目光坚定,就像他对人生的态度一样,拿得起,放得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