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 我在村里看外国人打球

面子背后,是各方极大的实力证明。村里有能力,办得了比赛;球队有钱,请得起外援;观众有素质,看球懂规矩。而办赛本身,就像一场大型团建,图的不仅是胜利,还有过程中建立的情感联结。

一个小小的珠三角村庄,诞生了“中国最强村赛”。 (高伊琛/图)

(相关报道《野球江湖的乡村中国》首发于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

我是在16强赛开打时到达雁田村的。最开始跟着网上的建议,坐车到东莞樟木头,然后公交到达东莞凤岗,又慢又颠簸,后来在当地人的指点下,直接买票到深圳平湖,进村不过十几分钟车程。

雁田的地理位置绝佳,它属于东莞,但三边与深圳接壤。我当然不是要在手记里重复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而是想哀怨道一句,可能正是因为交通方便,外援们少有选择住在村里的。

根据朋友圈的信息变动,我的采访对象们,每天都奔赴在不同城市的球场上,晚上赶到雁田,来去匆匆。我就是在持续约访失败的过程中,理解了野球手们业务的繁忙程度。

2018年的冠军队在八强赛罕见输了一局,老板许少泽对我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很多人说我们放水(意指故意松懈落败),但我们没有。首先,对上XX队,我没必要叫外国人,费用其实也高。刚好我们有四个外援,一个在天津,一个在佛山,一个在顺德,一个在深圳宝安,都是打半决赛。叫他们为了八强赛去调名额,肯定没可能。”

他稍一盘算,无论输赢,都能以第一名晋级,索性直接以“最差阵容”上了。

村里人大多知道,“雁田杯”自八强赛结束开始,就很具有观赏性了。

“XXXX请求换人,换上33号拖拉机。”赛事解说陈坤明话音刚落,全场哄笑。上场的黑人队员,有个别致的名字。

身高超过两米的“拖拉机”是野球场的常客,在深圳龙华做青少年篮球培训教练。他的真名是Adetola,但少有人这样称呼,“Tola”的谐音“托拉”演变为“拖拉机”,这三个汉字索性印在他的球衣上,成为了他的官方称呼。接地气的名字,使得他收获了比其他外籍球员更多的欢呼。

“他中文说得比我还溜。”陈坤明笑着告诉我,一些外籍球员在中国生活数年,没有语言障碍,有些干脆是周边大学的留学生,能直接用中文抱怨裁判判罚不公。

在八强赛,两支冠军候补队提前相遇,双方都派出了最强阵容,每队三位外国球员和数名中国强援,其中一个就是“拖拉机”。快攻、控制、推进,双方接连进球,两队互相反超了五次,最后一刻才揭晓赢家。

而到了下一场,战局更是在两秒内逆转。最后关头,败方反超,时间归零,那个瞬间,我看到半场观众都站了起来,欢呼声“填满”了整个灯光球场。身边有个观众来自深圳,他听说这一晚的比赛会很激烈,特意驱车赶来。

平时不看球的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在一个小小的村庄,会有如此浓厚的篮球氛围。双方攻防确实精彩,那些同时转动的脑袋,集体惋惜的叹声,都在告诉我,乡村篮球赛有着电视上的NBA比赛直播无法提供的亲临感。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说起来就很有面子。我去凤岗镇“凤凰杯”开幕式拜访镇宣教文体局副局长梁智勇,结果他是第一个绘声绘色给我描述2018年“雁田杯”决赛“盛景”的采访对象。他说当晚一票难求,直播大屏幕前都坐满了人。

面子背后,是各方极大的实力证明。村里有能力,办得了比赛;球队有钱,请得起外援;观众有素质,看球懂规矩。而办赛本身,就像一场大型团建,图的不仅是胜利,还有过程中建立的情感联结。

就像文中所说,参赛者大都是当地知名企业。很多参赛企业的老板,本身就热爱篮球,愿意投入时间与金钱组队,其余队伍,则是想要在大型活动打响广告,变相达成品牌传播的目的,同时向村里展示自己扎根于此的诚意。

至于胜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不太重要。新的一天,采访对象们又在朋友圈更新了比赛地点,还有很多球赛等在前面呢。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