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赚钱生意也没出更多人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亟需完善顶层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109204354.jpg

进入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联赛到底算不算成功?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今天给出了这样的回答:“26年来,总共有超过上百家企业相继退出职业联赛,这证明它不是一桩好的生意;如果用参加五大联赛作为标杆的话,李铁、邵佳一、孙继海、杨晨等球员大部分优秀球员都是体校培养出来,而不是联赛培养出来的,这证明了它也没有出足够多的人。”既不是好的生意,也没有产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中国的职业联赛在刘奕看来显然算不上成功。

1月9日,职业联赛政策研讨会在上海进行,会议目标是为了进一步解读、完善各项联赛政策和监管措施。“中国职业联赛过去一直缺乏优秀的顶层设计,现在我们需要完善这一设计,明白我们希望通过联赛实现什么目标。”刘奕所说的目标是指:用市场手段推动足球运动发展;源源不断地为国家队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欣赏职业体育赛事的需求;发展足球产业,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和升级换代。

刘奕表示,新政的出台是一个非常痛苦、纠结的过程,“这就好比房地产调控,既担心房价跌得太快,又害怕房价涨得太快。”在所有的新政内容中,通过限薪去泡沫无疑是重中之重。刘奕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国足协制定出的本土球员、外援以及U21球员限薪金额,都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出。

“为什么我们要给U21球员制定30万元的顶薪,是因为我们与很多俱乐部交流后发现,如果第一份合同待遇过高,会给年轻队员带来惰性,30万这个数字相对而言能让他们保持饥饿感。”刘奕表示,这条规定配合取消U21球员转会限额,将让年轻球员获得充分的流动性,“新政希望让更多年轻队员有机会上场比赛,让他们在中超或者中甲这样的平台多锻炼。此外我们还设计了突破30万年薪的条款,这同样是为了让年轻球员明白,努力拼搏才是他们走向未来的正确道路。”

对于外援限薪300万欧元这一决定,刘奕给出了数据支撑。1999至2018年中国顶级联赛每个赛季进入射手榜前20位的中国球员人数曲线显示,2005年和2006年的数字最高(均有14人),此后人数逐年下降,直至2012年开始出现断崖式的下跌(从未超过3人,2014年和2017年甚至只有1人)。“为什么这样?因为2012年中国足球开始引进天价外援,比如当年恒大引入的孔卡和穆里奇。他们仿佛天兵天将的超强能力,让我们的攻击球员在前场几乎消失。自那时起,国内球员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球交给前场的外援,他们能够解决一切。”刘奕还表示,足协抑制天价外援还有另一个原因,“我们统计之后发现,中超俱乐部60%到80%的薪水都花在了外援身上,因此限制外援薪水是去除泡沫的有效方案。”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翔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来源:摄影/中国足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