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家“中科系”科研院所、5700余家高新企业、218家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山河超级计算系统、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植物基因编辑核心工具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这就是山东济南,一片科技创新的热土。
在最近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中,济南市创新能力在9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13位,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排名第16位,均较去年提升1位。
作为山东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济南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快建设创新涌动、富有活力现代化强省会的脚步行稳致远。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海右名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技资源禀赋丰富。
长清区创新谷,一个开放式大型现代化研发中心静沐春光。在植物基因编辑工程化研发中心,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ISPR-Cas12i和CRISPR-Cas12j两个工具酶在这里诞生,填补了国内原创基因编辑核心专利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垄断。
培育出维生素C含量超过猕猴桃的生菜、油酸含量达到80%的高油酸大豆;实现专利申请125项、专利授权12项……项目总监牛小牧博士介绍:“这里面积有7100平方米,每天有200余名科研人员在这里做基因编辑的相关研究,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科技人才占50%以上。”
基因编辑,又叫基因组编辑,是对基因组进行定点修饰的一项新技术。2012年,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横空出世。8年之后,其发明者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至此,在生物育种技术领域处于跟踪国际、寻机赶超阶段的中国,急需一个“破局”的机会。
2018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在国内率先布局了基因编辑产业化应用项目;3年后,植物基因编辑公共技术平台应运而生。借助这个平台,科研人员突破了“卡脖子”技术,让我国在国际生物育种高技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植物基因编辑核心工具获得两项专利授权,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国内首次实现技术出口。
创新的源泉持续喷涌。近年来,济南不断锻造战略科技力量,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国首家环境领域国家级基础科学中心“大气霾化学”基础科学中心落户,将为我国大气污染预测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泉城省实验室、微生态生物医学、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省实验室等3家省实验室组建了科研团队70余个,论证启动项目150余个,引进储备各类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山河超级计算平台综合算力处于国际前列,存储系统位列当前全球超算IO500榜单榜首……
随着科技创新体系的日趋完善,济南的科技力量不断壮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仅仅在数量上大幅增长,更在质量上有了极大提升,平台作用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标志性指标走在前列
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当前,济南面临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肩负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使命。抓住创新“牛鼻子”,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此带动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突破,济南当仁不让。
2022年,济南市科技局多措并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8项创新指标稳居全省第一。
其中,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13.64亿元,同比增长28%;
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新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10家,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家;
新增省创新创业共同体1家,新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1300家。
除此之外,部分关键指标保持强劲增长,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306.7亿元,同比增长15.5%;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8%,高于全省0.34个百分点;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8.6亿元,增速13.2%,高出全市服务业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
今年,济南将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为主力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同时,济南将积极争取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实施“揭榜挂帅”,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打造创新联合体,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10项。
唱响创新驱动发展这台“时代大戏”,济南底气十足,前景广阔。积极抢占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制高点,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济南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展现更大科技力量。
(来源:济南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