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实验室“停摆”怎么办?科研空窗期也是准备期

1.jpg

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迅速开展抗击疫情科研攻关,实验室成为另一个“主战场”,为防控疫情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但与此同时,疫情带来的防疫要求也使一些高校、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工作进展缓慢或几近“停摆”。这对教师、学生的科研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这段实验“空窗期”,科研又该如何继续?日前,记者进行了采访。

人员、物资不到位实验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针对疫情期间的校园管理,教育部要求严格管控学校校门,未经学校批准学生一律不准返校。不少高校也在2月初就发布了疫情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有针对实验室运行管理的防控方案,包括严格审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暂停开放一些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暂停聚集性科研活动等。

“受到影响的实验大概占总数一半左右。”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丽红向记者解释,因学生不能返校,栽苗、植株管理、实验材料的保存养护等工作暂时可由实验基地管理人员代为完成,“但接下来的水肥试验等具体的实验处理,只能学生亲自做,这样才能拿到合适的数据,比如不同施肥处理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对叶面温度的影响,只能亲自测量。这些关键性工作停滞,前期的工作就可能半途而废了。”

“实验室要求不能单独做有危险性的实验,至少要两人以上,通常是老师带着学生完成,但这样一是实验室空间比较封闭;二是学生目前也还不能返校。现在会尽量减少去学校的次数,我再‘忍’一段时间,不会专门安排直接操作的实验。”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师花阳表示。

2.jpg

弥补实验损失各校纷纷出招

实验不同程度“停摆”,如何尽量减少对科研整体进度的影响?记者注意到,很多高校的师生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行动起来,争取保存好既有实验成果、实验材料,还通过多种科学手段寻找“替代”方法。

“对于作物栽培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间不等人,我们把课题组的教师尽量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完成养护、组培、转接等工作,同时也会尽量把上一轮已经进行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对于春季需要新开展的研究工作,前期老师们有精力能够帮助完成的实验也会尽量去开展。”高丽红表示。

“恭喜你完成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学生在网上开启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老师根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际介绍上课模式,布置任务;讲解安全实验操作规范,实验室注意事项,课程分组。学生做实验,第一次课的实验内容为化学实验安全操作及应急处理、氯化钠溶液的蒸发结晶、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等。经过精心准备,在线开展实验课程不仅没有耽误实验课的教学,还拓展了实验教学内容,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在线实验教学新模式。

科研项目进度受影响怎么办?

2月中旬,科技部网站公布《关于调整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项目申报时间、项目验收时间、项目实施周期进行调整。

不少教师认为,这对申报教师而言是很人性化的举措。“我们老师每年会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项目,之前是到3月20日截止,现在已经延迟到4月20日。一方面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准备,一方面也避免了这段时间办理流程手续过程中的人员接触。”花阳补充道。

3.jpg

放下焦虑,夯实科研实验的理论基础

对研究生来讲,这段“空窗期”该做些什么?不少科研人员表示,师生应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夯实理论基础,化“空窗期”为“准备期”,为重回实验室之后的科研提早蓄力。

花阳表示,具体实验操作“受限”,对于科研的影响不应夸大,“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操作仪器’才算做科研。其实,直接实验的部分在整个科研流程里所占用的时间、精力比例是有限的,而前期的文献积累、理论研究和数值研究比例也不小。只有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了解、总结前人优秀的成果,对自己的实验方案才能有更好的把握,对实验的结果在脑海中才会更有预期”。花阳表示,学生在家也要珍惜时间,细心阅读文献、收集处理文献信息,结合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科研和学习。

不少专家也表示,实验“暂停”也是我们反思为什么要做实验、如何做实验的好时机。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吕文清分析说,“在居家期间做一些原型、原理性的工作很重要,因为实验需要在原型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我们的创新能力弱?很大程度上是对原型重视不够,逻辑推理比较薄弱,我们只是从微观上取得数据,但数据如何加工、使用,如何沉淀?只有从事物发展‘脚本’抽取、提炼出模拟原型,这样才能提出比较高质量的假设。”

“如果放眼全年来看,对科研总体进展的影响有限。大家应该放下焦虑,努力化‘空窗期’为‘准备期’,不要过于苛求、抱怨外在条件,争取把影响降到最低。”花阳表示。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微教育》《考博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