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账号注销难,法规条款亟待细化

资料图

据报道,近日,记者对微信、微博、支付宝等35款APP进行了能否注销账户的测试,发现摩拜等21款APP应用内没有注销选项;快手等APP的注销需用户提供手持身份证照片等多种证明;饿了么客服虽承诺“5日内进行注销操作”,但5日后只是解绑了手机号,本应注销的账户依然存在。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消费者新买的手机号无法注册新的APP账户,反而可以直接登录别人的账号。原因在于,这类手机号是“二手号”,而原号主没有注销相关的APP账号。不过,这并非原号主不愿为之,毕竟隐私泄露的风险是清晰可见的。真正让原号主感到为难的,正如此次记者调查所披露出的:一些APP要么不提供注销选项,要么答应注销却只解绑,又或者流程要求较为复杂、门槛重重。总之,用户想注销APP并非易事。

对于任何一个APP来说,注册用户数量都是一笔重要资产。它能够被用来作为宣传材料,更可能成为企业融资的有力支撑。也正因此,不少APP背后的企业,在对待用户注销权问题上十分消极。以此次媒体调查的数据为样本,35款APP中无注销选项者便达21款,占据了60%。管中窥豹,不难看到用户在APP注销上的困难现状。

移动互联时代,各式APP席卷大众生活,记录下了大量的个人信息——性别名字、运动习惯、出行轨迹、消费能力等等。对于用户来说,这事涉个人隐私。《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明确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终止使用电信服务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后,应当停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为用户提供注销号码或账号的服务。

法律层面的制约还在进一步加强。去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网络安全法规定,用户有要求运营商删除信息的权利。今年初,工信部门也对用户的注销权进行了明确——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用户终止使用服务后,为用户提供注销网络账号的服务。

重重围堵、利剑高悬,一些APP为何依旧不拿用户注销权当回事?很重要的一点恐怕在于,法律条款仍然不够精细,让企业得以“常在河边走,依旧不湿鞋”。例如,不少企业虽然设置了较为耗时复杂的门槛流程,但名义上仍然“为用户提供了注销账号服务”。换而言之,面对“玩套路”的APP,从法律上很难认定企业违法。所以,要消除APP账号注销难,有必要对症下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