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高考生答题卡疑被调包,除了彻查,还能做些什么?

摘要:从河南4位考生家长的遭遇来看,能够接触到答题卡的家长,要么供职于公职单位,要么“家人在教育系统工作”,他们也公开表示动用了私人关系才能接触到孩子的答题卡。

近日,河南4名高考考生家长联名向河南省纪委和监察委实名举报称,自家孩子高考答题卡被掉包,导致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预估成绩相差巨大。对此,河南省教育厅6日晚回应称,纪检监察部门正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事关高考,且举报信中提及的“调包答题卡”作弊方式又是破天荒头一遭,因此此事甫一爆出就受到广泛关注。根据河南省教育舆情监控中心的数据,截至昨晚8点半,全网共监测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相关信息已经超过1.1万条。

该事件受到广泛关注的背后,指向的是公众对于高考作为守护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重要底线的关切——高考本身容不得瑕疵。如果连这一底线都能轻易被击穿,连高考答题卡都可以被“人为调包”,还有什么公平可言?

从舆情的反映来看,大多数人还是秉持“宁可信其有”的心态,相信“调包答题卡”事件的真实性。平心而论,公众的这一心态可以理解。毕竟,目前外界能够掌握的信息无一不为公众的合理怀疑提供“佐证”。据悉,有三位家长通过私人关系或正规途径,看到了孩子的答题卡,上面存在多处修改痕迹。其中一名考生的答题卡上,不仅姓名、考生号上留有修改痕迹,答题卡第一页右上方的条形码也不一致,4张答题卡上的二维码呈现出3种不同图案。另外,还有一位考生称“答题卡上的作文不是我写的”。

由于真相的缺席,到底是否存在“调包答题卡“行为,显然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而要想打破这一窘境,就需要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加快调查进程,尽快给出令人信服的结果。当然,要想彻底消弭公众的质疑,调查结果应该对诸多疑点进行充分释疑——答题卡为何出现多处修改痕迹,同一考生四份考卷为何出现不同考号,同一张考试为何笔迹不一等?

另外,在发布结果的同时,将相关考生的试卷和答题卡向社会公开,或可成为彻底解惑释疑的有效途径。这在此前并非没有过先例。2013年,福建考生杨婷婷在网上发帖反映“高考分数被调包”曾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其语文答卷作文部分空白(得0分)、考生号出现涂改现象,更是受到舆论质疑。后来,福建省考试院向媒体公开了杨婷婷全部4科的高考答卷原件,才逐渐消弭了舆论质疑。

该事情将如何发酵,还需等到经得起推敲的调查结果出炉以后才能见分晓。但是,不管此次事件最后的结果如何,都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当前的高考分数申诉机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诚如河南教育部门在通报中所言,“今年的高考工作,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严格监督……在考试、评卷、录取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政策和程序进行。”既然如此,在遵照相应程序规定的前提下,要想查清“调包答题卡”事件的真相其实并不困难。毕竟,能够接触到答题卡的人本来也没多少个,调阅一下当时的监控视频,真相或许很快就能水落石出。

然而,回顾河南四名家长从6月26日起至今的整个申诉和举报过程,用一波三折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面对考生和家长的申诉请求,相关部门或以“过去没发生过”或者“没听说过”回绝疑问;或者表示试卷在复核后都没有发现评分存在任何问题,却回避考生及家长关于答题卡造调包的疑虑;或者直接回绝考生及家长公开试卷以及答题卡的要求。

高考成绩复核与申诉,确实需要遵循相应的保密规定与申请程序。但是,从河南4位考生家长的遭遇来看,能够接触到答题卡的家长,要么供职于公职单位,要么“家人在教育系统工作”,他们也公开表示动用了私人关系才能接触到孩子的答题卡。

如何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复核、申诉标准和程序,让相关部门在面对考生的复核、申诉要求时不再敷衍,让通过正常路径的考生也能查看到自己的答题卡,值得相关部门进一步思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