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世界第四大湖,两年后将完全枯竭,其原因令人深思!

河流是地球上水循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果一条河流经常发生断流的话,那么这条河流途径的生态环境必将急剧变化,有的荒漠化、有的盐碱化。在气候变暖和污染成为严重问题的同时,蓄水、过度使用等也成为威胁河流生态环境的最普遍因素。河流水量的减少使人类面临严重的淡水供应危机,河流中的大量淡水生物灭绝,水资源严重短缺。

位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拥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叫做咸海,却是个咸水湖泊。原来的这里景色秀丽,吸引了很多游客,可是在后来,经过了一系列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后,咸海的面积开始疯狂缩减,预计2020年消失。

这是NASA拍摄的卫星图,从前的咸海广阔富饶,现在的咸海几乎已经枯竭,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的话,2020年将完全枯竭,彻底从地球上消失。这个湖泊的历史已经有500多万年了,这次的枯竭是600年来唯一一次完全枯竭,咸海附近的生态危机已经非常严重了。

造成咸海迅速干涸的原因之一是前苏联在咸海附近的国家建造了庞大的引水工程,将汇入咸海的两条主要河流,也就是锡尔河和阿姆河引走,引走这两条河流去灌溉沙漠附近的棉花和其他的农作物,工程建成后,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咸海却日渐消沉。

失去了这两条河流的汇入,咸海水源日渐稀少,渔业资源也遭到了打击,土地盐碱化也致使这里无法耕种,人们渐渐都搬走了,水源减少后,夏天变得更加高温干旱,冬季更加寒冷难耐,越发向沙漠盐碱地环境靠近,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而在中国,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很多河流的径流量减少,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塔里木河,这条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条绿带,因为在沙漠中流动,所以它经常变道,就是一条会移动的河流,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夏季径流量极大,冬季则很小。自上世纪80年代始,塔里木河流域开始出现断流状况,著名的事件就是罗布泊的消逝。

美丽的塔里木河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已经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罗布泊为何会干涸?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2002年)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就连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出现了断流的情况。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在1997年,断流时长达到220多天!

干枯的河道

黄河为何会断流?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偏小;沿黄工农业引黄用水迅速增加;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浪费; 水库调节能力低,管理调度不统一,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也是导致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末“拯救黄河”的社会思潮和世纪行动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签署“呼吁书”,大声疾呼“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呼吁书”说:黄河,伟大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摇篮⋯⋯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黄河发出了愤怒的“咆哮”。共和国成立后,黄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今日之黄河正面临着另一种威胁——断流⋯⋯黄河断流,意味着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正在继续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着下游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存。黄河断流,还将对中华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停止。2008年6月6月23日,黄河小浪底水库大流量下泄,飞瀑景观再现小浪底。一年一度的黄河调水调沙6月19日启动以来,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逐步加大。由于水流速度快、水位落差大,展现出滔滔黄河一泻千里、惊涛拍岸的壮观场面。

然而,不是所有的河流都像黄河那样幸运,断流后还能恢复,更多的是枯竭完全消失。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截至2011年底,全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4.5万条,而按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惯用数据,全国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5万多条。不断地修堤建坝、围湖造田、引水灌溉、疏浚河道和开挖运河等,已经使水生态系统严重衰退。

2011年5月21日,武汉,梁子湖的一个支流已经基本干涸

关于干涸,很多人说,这笔账要算在老天身上。特别是北方,连续十多年的干旱,是河流枯竭的主要原因。为了发展经济,则是更理直气壮的理由。如今我们早已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喊了十多年不能如此后。更多人心里的台词是,为了摆脱贫穷,环境是不得不先被破坏的。

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河流演变的自然规律千古不变。大河流域地区应该顺应水性的特点,进行开发和利用,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否则,若干年后,我们翻开古代诗词教自己的儿女,什么叫“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当我们无法解释那究竟是怎样的场景,那消失的,又岂止是河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