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成长注入动力

网络配图

支教、打工、实习、参加公益活动……暑期来临,不少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开启了一段实习之旅。在不少大学生看来,假期实习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记者调查发现,近七成受访大学生都参加了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在主动融入社会,也体现出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暑期的“正确打开方式”

暑假已过去一半,有多少大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又有哪些收获?近几日,记者对我区几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学生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其余两成多的学生选择了在家读书、休息或出去旅游。

“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中,大多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利用假期实习,大都是为了锻炼自身能力,他们认为实习、打工、做志愿者都是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个多月的实习既忙碌又充实,压力和动力并存,我明白了任何一份工作都不简单,有机会实习是件幸运的事。”内蒙古大学大二学生朱嘉辉说。这个暑假,朱嘉辉通过网络成为某科普训练营里的一名“脚爬客”(Geopark的音译),当上了一名科普志愿者。“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风景,也不是知识,而是和你并肩而行的人。”经过一周多时间的科普实践,朱嘉辉深有感触。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实习都有要求,有专门的实习分数核算在成绩当中,以此鼓励学生多参与实习。记者发现,大学生们有的在网络上投简历来寻找实习单位,有的通过校内老师推荐,还有的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

有的大学生觉得暑期参加公益活动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范真刚刚进入大一就加入了学校的学生会,参加过很多志愿服务活动。这个暑假,她又到一个夏令营做志愿者,负责管理学生的课程和生活起居。“当志愿者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能让人感到快乐!”她说。

张志鹏的家在赤峰,这个暑假里,家庭条件不错的他留在了呼市,找了一家冷饮店打工。“以前总花父母的钱,现在我自己体会到了挣钱的艰辛,还增长了社会经验。”

有助于实现学校到社会的“软着陆”

学法律的大二学生小林暑期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谈起实习期的收获,她说:“实践出真知!”在她看来,平时在课堂和书本里学到的知识也不少,但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才发现远远不够。

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专业的梁丹则认为,即便是在同一个单位实习,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实习生要锻炼出自己的‘厚脸皮’,遇到不懂的事情一定要主动问,也要多为自己争取机会。”她说。

对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与法学院院长嘎日迪认为,近些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了。以前,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有时团队并不好组织,如今都是大家抢着报名。尤其是一些条件艰苦的支教活动等,更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但嘎日迪也提醒大学生,社会实践首先要注意安全,还要避免流于形式,要从中学到东西,有所收获。

内蒙古大学副教授何生海则认为,“大学其实是学校与社会对接的‘软着陆平台’,大学生可以说是‘半社会个体’。人的成熟有3个阶段——依赖、自立、利他。大学生正处于‘自立’的阶段,也是向社会过渡的阶段。暑期的社会实践无疑有助于这种‘软着陆’的实现。”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过于理想化,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比较有益于成长的状态应该是既不否定世界,也不过于理想化,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在毕业以前就参加过社会实践,对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就会及时调整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同时主动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同步性,来适应这个社会。”嘎日迪表示,在培养智商、情商的同时,大学教育也不能忽视“逆商”,就是抗压商、耐挫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对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