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否创造生命”不再是问号“,人工合成生命需法规约束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将酵母染色体融合的成果,一篇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夫·博克团队,另一篇则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

《Science》专刊封面。那些长得像草又像蘑菇的棒状物是酵母的染色体,而那些金色的部分是人工合成的染色体。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结构和遗传信息与天然的染色体相似,例如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圈圈缠绕在一起的像电话线一样的DNA。图片来自:《science》杂志

酵母染色体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创新,也是中国科学家继20世纪60年代人工合成胰岛素和转运核糖核酸(tRNA)之后的另一个突破性成果。这个成果表明,人类对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可以进行系统和大规模的改造,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生命现象和本质,并揭开生物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奥秘。例如染色体数目是否与生物的功能具有相关性;染色体的数目是否具有可变性;相对于单个染色体,多个染色体对于真核细胞有何优势等。

此次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证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得简约,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迄今为止人类已合成的酵母染色体示意图。左边是用合成酵母和野生酵母菌落画出来的染色体示意图,金色的是含合成DNA的酵母菌落,蓝色则是野生的。大家数一数,看看现在有多少条是合成了的,多少条是还没合成的?图片来自:《science》杂志

生命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人工合成生命领域,更为世人关注。尽管这项成果,距离能够“创造”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还有很长距离,但已有不少人开始担心,这会对已有的社会伦理带来冲击。

而更多人的担心更为现实——合成生物学会不会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合成生物学与很多基因组技术一样,既能产生有益的生物工程微生物,也有可能创造对人类及环境有害的微生物。早在2010年美国的文特尔等人创造出辛西娅(一种丝状支原体人工生命)时,美国就进行过多个领域和部门的听证会,要求文特尔等人全面解释人工新生命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和应用。听证会对合成新生命提出的问题包括“与合成生物相关的风险有哪些”“有什么准备好的保护、控制措施以防止人工生命偶然地向环境释放”等13个方面。

其实,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看掌握在谁的手中。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在新技术初露端倪之时,就应慎重看待、积极应对,在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同时,认真考虑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以限制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影响。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8月9日(作者:张田勘,系科普作家)

本期编辑:孙嘉靖 王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