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归来:第二个李嘉诚又回来了,这次竟和当年崛起时一模一样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经说过:“这是互联网的时代,不再属于李嘉诚了。李嘉诚在他那个时代,真的很不错,但现在已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李嘉诚了。”而随着中国内地BAT三家公司的市值超过香港的四大家族,似乎现实正越来越像马云说的那样:世间再无第二个李嘉诚,“李超人”将成为一个传说。

不过随着李嘉诚的退休,李家的大公子李泽钜正从幕后走向台前,而他也在近日也用一出好戏向大家证明,他真的可能成为第二个李嘉诚。

去年年底还在李嘉诚在位的时候,他的长实集团以402亿元天价出售了香港中环中心75%物业权,当时引得港人惊叹,李嘉诚连中环都卖,是不是真的要离开香港了?可是,不到一年,李泽钜接班后却又以黑马之姿拿下了港铁黄竹坑站第3期上盖物业发展项目,这个项目的预期估值在250亿至360亿元之间。

黄竹坑站开发项目

要知道,长实近年来在香港几乎都没有投得任何土地,如今投得黄竹坑3期项目,不但是继2016年9月以19.5亿元投得沙田九肚地皮后,两年来再一次夺得香港的住宅地,更是长实自2011年以来,七年后再度以超过百亿元投得香港地产项目,亦是继李嘉诚退休、李泽钜接班后首度夺得住宅地皮。

李嘉诚曾经过说过:“香港需要寻找未来,大陆需要寻找未来,大中华区需要寻找未来,全世界都需要寻找未来,但是我需要寻找的只是利润。”利润是李嘉诚最在乎的,而李嘉诚向来是谋定而动,卖掉香港中环物业一定是李嘉诚在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可为什么不到一年时间,李家的态度就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而当我们回顾李嘉诚的发迹史就会发现,此次李泽钜出手地铁站上盖物业竟和李嘉诚当年崛起的时候一模一样!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行业异军突起,也让李嘉诚获得了“塑胶大王”的美名,但是身为工厂主的李嘉诚却常为厂房伤透脑筋,由于香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应成了掐住很多企业发展的咽喉,物业商往往坐地起价只肯签短租合同,用户续租时则大幅加租。

李嘉诚岂能甘于任人摆布,如果有自己的厂房那该多好。于是,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柴湾又建了另外一座工业大厦,两座工业大厦面积共12万平方英尺。就这样,李嘉诚自己成了物业商,赚了不少钱,而此时李嘉诚的商业构想进一步清晰:我为什么不转行做地产商呢?从此,李嘉诚开始了他的地产商生涯。

经过十年的发展,李嘉诚终于在1971年6月成立长江地产公司,第二年又变更为长江实业公司并成功上市,这也就是今天长江实业的雏形。此时的李嘉诚虽然凭借着稳健的作风和精明的头脑在地产业小有名气,可他仍然是个小角色,和那些百年老店的英资地产大亨无法相提并论,而真正让李嘉诚声名鹊起的正是当年的港铁上盖项目。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这项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205亿港币,而其中中环到金钟站则是最让地产商馋涎的黄金地带,这段竞标的地产公司超过30家,不乏香港置地、长江实业、太古地产、日澳财团、霍英东集团等大财团。这其中又以香港置地实力最为雄厚,中标呼声最高。当时在香港地产流行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置地难”,可见置地的财力有多雄厚。

如今的香港中环地铁站

但是李嘉诚并不甘心将这块肥肉拱手让人,他为了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从不把工作带回家的李嘉诚整天围着一摞厚厚的资料从中寻找机会,甚至回家也在研究。而李嘉诚确实是精明过人,他从一个不起眼的信息里发现了玄机:香港政府此前为了弥补兴建地铁费用不足的问题,曾将某块地皮卖给地铁公司,但地铁公司却想用部分现金、部分股权的方式来拿下土地,却遭到了香港政府的拒绝。

李嘉诚从这里面读到了门道。他悟到了地铁公司公开招标的真实原因在于:地铁公司可能用了高息贷款买下了地皮,所以,现在急需现金回流,而这恰恰给了李嘉诚投其所好的机会。

所以,李嘉诚在投标书中,一是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建筑费由长实以现金方式支付;二是大楼建成以后,利益由长实和地铁公司共享,地铁公司拿51%。一般来说,项目开发开放商的收益应该高于50%,但李嘉诚此举无疑得到了地铁公司的欢心,这1%的差别也显露出李嘉诚的诚心。

于是,当1977年4月4日,长实老板李嘉诚与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签订中环站上盖发展事业协定时,所有的香港媒体都大跌眼镜。第二天,香港所有报纸都惊呼李嘉诚以小博大,击败置地,一个新的地产巨头就此崛起。

而如今,长实已经进入到李泽钜的时代。四十一年后的今天,李泽钜再一次用了和他老爹当年一模一样的方式夺得了香港地铁黄竹坑站第3期上盖物业发展项目。李泽钜用这样一种方式回来,似乎也向世人表明,他也许真的就是第二个“李超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