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勇敢 敬佑生命

浙江在线8月20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 李文芳 陈宁 严粒粒 见习记者 李攀 沈听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我国医务工作者迎来共同的节日。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人”,他们悬壶济世、恪尽职守,用无疆大爱护佑百姓,用实际行动推动健康中国的进程。19日当天,本网记者走进省内多家医院,记录医师们工作的点点滴滴。

“帮病人延长生命,就是给人希望”

0:00

浙医二院急诊科

当钟摆指到零时,整个城市已经沉睡。可杭州各大医院里,依旧灯火通明。

“新收了十几个病人,整个三层楼病房都住满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医生们依旧忙碌,跑得汗流浃背。

“腿要注意点。”“这是血压不稳定,不用太担心。”值班医生周光居先到一楼的病房巡视了一圈,与每个病床的病人聊天,耐心询问病情。随后,他回到三楼,守在病房门外,隔一会儿便起身走进病房。

周光居心里一直记挂着一位心脏病末期患者。患者上月底从内蒙古包机来浙二寻求救治。前一天下午5时多,患者突然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经周光居和同事们全力抢救,患者恢复了心跳,但病情不稳,随时可能出现意外。

“为救治病人,医院事先准备了ECMO,放在病人病房外,一旦心跳再度停止,就马上启动ECMO,为病人等待心脏移植创造条件。”半个多月来,周光居没怎么休息过,因劳累过度,一说话就咳嗽不停。

“帮病人延长生命,就是在等待希望。”周光居说。守在门外时,周光居会打开急诊科主任张茂专门针对这位病人建立的微信“保障群”,在群里和同事们讨论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病房门外的沙发是周光居歇息的地方,犯困时就躺下眯会儿,但基本上很难入睡,因为他随时都会被叫走。从早上8时上班到第二天早上8时下班,周光居的24小时就待在医院里。“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一旦有任务就立刻行动。”

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多少台手术

2:00

浙大妇院分娩室

夜间,除了急诊,分娩室也格外忙碌。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二号楼,分娩室外,聚集了30多位家属。市民孙先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坚持会儿,就要生了!”

分娩室内、待产室里,值班医生吕凯忙得“飞起来”。他穿着绿色的工作服,戴着帽子和口罩,全副武装,时刻等待着新生命的降临。

“产妇产程停滞,立即过来。”吕凯接到电话后,立刻奔向产房,帮助产妇顺利产下婴儿。凌晨3时,吕凯又为一名疤痕子宫的产妇做了剖宫产手术。

自前一天下午5时接班后,吕凯就忙成了“陀螺”。在值班的15小时内,他要跟另一位值班医生查看200多名孕产妇,掌握每一位产妇的情况。

由于新生儿降临时间及产妇情况各异,每次值班,吕凯都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多少台手术。

有要分娩的,吕凯就去操刀,一场手术得花40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最忙的时候,吕凯一晚上做了4台剖宫产手术。

当晚,分娩室内相对平静,总共做了7台剖宫产手术,平产分娩21个。“今天的工作量算是比较小的了。”吕凯笑言:“有一天晚上,从零时到8时就有30多个新生命降临。”

“ICU内没有白天黑夜、节日假期”

8:00

浙大一院重症监护病房

上午8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5号楼3楼的重症监护病房内,紧张、忙碌却井井有条。

“ICU内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日假期。”原本在家休息的ICU主任方强来到病房,询问病人整体情况,对最重患者提出治疗意见。这会儿,正是白晚班医生交接工作的时候,十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对ICU内20个病人一一进行检查,并交换意见。

已经工作十多个小时的晚班值班医生刘翔,面容有些疲惫,交待完工作后,又拿起一张A4纸,将每位病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写下,交给白班医生。

“医师节快乐!” 打开ICU病房封闭的大门,一位小伙子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大束百合花,看到刘翔后开口说出祝福。小伙子的姐姐仍躺在ICU病房里,但病情逐渐好转,看到医生们连日来的付出,小伙子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感恩之情。“你姐姐的体温控制住了,今天可尝试撤离呼吸机。”听到刘翔的这番话,小伙子心里踏实了。

徐俊是当天白班的值班医生,在与夜班医生进行交接后,又对每个病人进行检查,对病人情况做到了然于心。“被送往ICU的病人都或多或少有脏器受损的情况,医生要掌握每一位病人的情况,提前介入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维持生命是基础,挽救生命才是目的。”徐俊说。收到百合花的那一刻,也许是医师节当天,这里最具仪式感的瞬间了。

“闲不住”的退休老医师

10:00

邵逸夫医院

上午10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颁发“邵医杰出贡献医师奖”,为20名老医师送去鲜花与奖章,以表彰他们在建院过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获奖者大多已到耄耋之年,最早参与医院建设的先行者、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已经87岁。

表彰现场,两鬓斑白的老人们精神矍铄,风采依旧。

做医生是一辈子的事。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许多退休后的老医师“闲不住”,趁着还有力气,心心念念着回来再干些年:77岁的心内科医师鲁端依旧在门诊看病;86岁的外科医师彭淑牖,仍不时回来为后辈在手术室“镇台”;72岁的章士正和81岁的许敬尧,分别在放射科与病理科坚持工作,带学生……

“邵医先辈不畏艰难站在梦起飞的地方,感谢他们无尽的付出,开枝散叶,春华秋实……”台上,80后骨科医师徐文斌吟诵起感恩的诗歌。这是来自年轻人的感谢与敬意。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老一辈医师是学科建立的筑路人,更是新一辈医师成长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如果有需要,我随时待命”

12:00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中午12时,一天中最炎热的时间,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丁亚辉来到医院。工作14年来,他已习惯节假日“时刻准备着”。

丁亚辉到医院后,先到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这里连续收治了两位急性心梗病人,“从余杭转院的病人,两根冠状动脉堵塞,一根冠状动脉疏通,现在还没有完全脱离危险。”值班医生、心血管内科主治医生金钦阳打开病历本,和丁亚辉开始了简单的病例讨论。讨论完,丁亚辉又来到病房查看住院病人的情况。

心血管内科病区2308病房,72岁的冠心病病人老刘和家属见到丁亚辉格外开心:“我今天下床活动,走了200米。”就在上周一,穿个衣服都胸闷胸痛的老刘被紧急转到心内科,进行了一次高难度的冠脉支架手术。丁亚辉来到护士站,仔细核查了老刘今天的肌酐指标后,嘱咐家属:“今天可以办理出院,过一周一定要到医院再次复诊。”

在争分夺秒的心内科,医生们的口中流传着一句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time is muscle, time is life)。”丁亚辉告诉记者,对于心梗病人来说,越早开通闭塞的血管越好。近年来,随着心内科医生宣教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有所加强,很多心梗病人都能及时就诊和接受急诊介入手术,但在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很多心梗病人仍没有这种意识,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时间很快走到13时30分。丁亚辉看了看下周的安排,除了在杭州门诊、手术外,还要到自己“双下沉”对口的天台县人民医院工作。

记者问:“下一个周日,还加班吗?”

丁亚辉说:“如果医院有需要,我就随时待命。”

为“特殊患者”服务

14:00

省中医院住院部

14时,走进浙江省中医院住院部大楼,“中国医师节”的宣传指示牌上9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爱心·责任心·将心比心。

虽然医院内外和朋友圈里都洋溢着节日的氛围,但临床医生们仍然坚守在一线岗位。在12楼的血液科病区,值班的副主任医师张宇正在等待一位特殊“患者”。

14时10分,来自临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葛杨玲准时走进病区,准备注射动员剂。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承担着省内95%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量。捐献者从配型成功、到采集血样、到造血干细胞分离,都需要医院血液科医护人员的陪同。

注射动员剂,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开始注射前,张宇和正在加班的护士长来到护士站,对葛杨玲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例行宣教。

“造血干细胞外周血占的量很少,只有骨髓里的0.1%。捐献造血干细胞与捐献血小板的过程类似,需要打动员剂将骨髓里的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里,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将干细胞分离出来。”张宇耐心地向葛杨玲解释。

出生于1992年的葛杨玲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一名护士,2012年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4月,她接到省中医院配型成功的电话。“想到可以帮助一名不到2岁的白血病患儿,我就一点都不害怕。”

张宇说,这里每年都会有50-60人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年长的近50岁,最年轻的不到20岁。“他们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医生和护士们都非常尊重他们。”

护士告诉张宇,不出意外的话,葛杨玲下周二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张宇放下了心,走进病区,这里一共有120张床位,每位患者都随时可能需要值班医生伸出援手。

“耐心是看诊时的必备要求”

15:00

浙大市一医院儿科

15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副主任医师刘占利正被六七个家长包围着。一对看诊的夫妻起了争执。

“刘医生,这个药能不能不给小孩用。”

“可是她有炎症啊,已经两三天了,我每天带着孩子,情况最清楚了。”

患有支气管炎的小女孩发烧咳嗽,父母对用药有不同的意见。刘占利耐心地向小女孩的父母分析了病情,解释了为什么要开这种药,药物会有哪些副作用。“由于儿童发病急、变化快,家长也跟着着急,这时候我们就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心。”

刘占利主要负责诊治儿童癫痫疾病,每个门诊病人至少需要15-20分钟。由于癫痫类疾病患病原因多样,且还有部分原因未明,加上家长经常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患上这类病症。在看诊时,他往往要花上大量时间解释。

刘占利常说:“耐心是儿科医生看诊时的必备要求。”他曾经治疗过仅十个月大的婴儿,患有婴儿痉挛。也碰到过出生两天的孩子,患有罕见病症结节性硬化。治疗的过程很艰难,而且需要跟踪随访至少三年。“但是,现在孩子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能把病治好,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我也很想回家多陪陪女儿”

17:00

杭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

17时,杭州市中医院的门诊时间已经临近结束。但是,中医妇科主治医师马景的门诊间外,还有许多病人在等待。17时20分,仍有七八个还没看的病人。

这时候,从门外又走进来一名女生,她拿着医保卡和病历本,略带抱歉地请求道:“马医生,能不能帮我加个号,我特意赶过来的。”尽管时间已经很晚了,马景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

坐在一旁跟着马景学习看诊的学生告诉记者:“其实老师今天只排了上午半天的门诊,但因为对病人态度好、有耐心,找上来加号的病人特别多。”

马景从早上8时到医院,一直都没有离开过门诊间,就连午饭也是花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匆忙吃完,又开始接着看病人。

18时20分,最后一位病人的诊疗结束了。马景告诉记者:“今天一共看了92个病人,加了50个号子。最晚的一次,一天看了136位病人,到晚上9点才结束。有时候我也很想回家多陪陪女儿,但有些病人是特地从外地赶来的,想想还是给加一下号吧。”

18时30分,马景走出门诊间。“我还要再去病房看看两个病人的情况。”说完,她又向病房走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