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户县农民画

在陕西关中平原历史上流传着“金周至,银户县,眉县是个蜜糖罐”的乡谚,足见这三个县的富庶。今天,“银户县”又以“画乡”的美誉,走出关中,驰名全国,在国际也有一定影响。

户县县城画展街农民画馆

所谓画乡,源于户县是中国农民画的发祥地之一。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庙画、箱子画等民间艺术,在基层文化干部的参与下以及后来专业美术家的辛勤培育,从50年代开始发端于服务宣传鼓动,到70年代中兴,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农民画乡之一,被视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197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户县农民画选》第一册;1973年《户县农民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户县作为农民画之乡对外宾开放;1974年《户县农民画展》在全国七个省、市巡展,邮电部发行户县农民画邮票一组六枚,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户县农民画选》第二册;

户县地标性建筑户县钟楼

1988年,户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农民画也由“农民来画,去画农民”的身份与题材的局限中走出来,成为严格概念下的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种类。但是今天还是“农民画”叫得响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一时改不了。出于对中国民间绘画的喜爱,我近日到“画乡”去了三日,并采访了一些农民画家。

户县农民画村

民间艺术殿堂

采访第一站是坐落于户县县城画展街的户县农民画展览馆。街名以画展命名,足见展馆的政治地位。有趣的是馆屋顶的立体字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所题,也见农民画早期与漫画的渊源。展览馆馆长雒志俭本人就是一个农民画家出身,自1975年至今创作作品上千件,作品多次获奖,许多作品被国内外收藏,他本人对农民画的研究也多有硕果,多次赴国外讲学、办个人画展。他给我介绍起户县农民画如数家珍,对农民画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有独到的见解。

农民画代表作品 顺丰

他介绍说,户县农民画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题材和创作风格呈多元化发展,并开辟了一些国内外市场,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问题还很多,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她,研究她。2004年在户县召开的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期间,召开了“中国农民画发展战略研讨会”,体现了高层次对农民画发展的关注。如果把农民画仅作为一种艺术品直接推向市场,忽视农民画在推广、发展过程中的普及美术和教化作用,是割断农民画发展脉络的短视行为,国内一些画乡名存实亡就是实证。接着雒志俭引我观看了户县农民画展。在户县农民画历史作品展部分,我感觉到那个年代鲜明的政治色彩,勾起一段段历史回忆。相比之下,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民画作品更显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展馆内光线很好,展品丰富,不愧为“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艺术殿堂”。展览馆还把农民画中的移植型、综合型和创造型三种艺术类型分别集中展示,方便观众比较和欣赏。遗憾的是在我参观期间和后一次在馆内拍照期间,都没有观众,也许我来的时候是旅游淡季。

户县著名农民画家李凤兰

户外农民画

户外农民画

户外农民画

户外农民画

户外农民画

户外农民画

1、馆长雒志俭利用淡季对馆内职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2、明亮的展厅常叹无人光顾。3、农民画家梁玉梅的剪纸作品《马上封侯》贴在雒志俭办公室的窗上,是作者的一种美好祝愿。4、馆藏已故创造型农民画家王景龙的作品《喂猪》,显示作者无据无束的笔法和大胆的用色。他的许多作品被国外收藏。5、雒志俭的作品《母子情》,不仅装饰意味浓,色彩对比也强烈,黑红的基调是否是他在澳大利亚讲学和创作时受当地土著民间艺术的影响。6、馆藏李素梅作品:《喜酒》

独树一帜

依照馆长雒志俭的介绍,我先采访了移植型创作的代表人物刘金花。刘金花大娘今年七十二岁,是户县农民画一级画家。她自幼喜欢剪纸绘画,参加县上的培训后,能把过去烂熟在心里的剪纸花样和造型运用在农民画的创作里,反映她眼里的生活。她的创作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农民画里灵活运用朴素民间艺术元素的佼佼者,被誉为移植型创作的代表人物。大娘讲起她的创作,很有风趣。她说她出门在外,看见好的样子或场景,就拿出衣袋里的“小纸纸”偷偷画下来——在明处画怕人家笑话。回到家就把这“小纸纸”收藏好,创作时就有了样子,让样子“长大”到画上。她说存下的样子和小本本几大摞,可有用呢。大娘至今不明白,她觉得画得很具象的几幅老虎,为啥外界不叫好;她觉得画的很普通,但是反映农家生活的《打麦》、《喂猪》等屡屡获奖。

1、刘金花大娘“小纸纸”是她的速写素材。2、刘金花的得奖作品《打麦》,生活气息浓郁,绘画语言丰富。体现了农民画的“变形夸张、对比强烈、浪漫稚拙,构图饱满、浑厚质朴,粗犷洒脱,地域特征明显”的主要特点。她在打麦机上面画了两只鸡,说是打麦劳动中要“吉利”不要出事故,接麦的袋子画成一个大石榴,说是祝愿麦粒要像石榴籽那么大。打麦场边画了一个圆圈,说那圆圈是井,为了防火,旁边画了一根电杆,上面爬着一个人,电杆上的人是电工,在安装电灯,准备迎接夜战。她画的灯泡比人大,大概希望晚上很亮很亮。

“ 议员”画家 提起户县农民画家群,必然要提起著名的农民女画家李凤兰。李凤兰今年七十一岁,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全国第四、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被外国人称作“议员画家”。她家的小院整洁,栽有鲜花,彰示出主人的修养和对美的追求。李大娘的作品《春锄》,1974 年上了《户县农民画》邮票,至今还有人点名订这幅画。大娘说:人老了,眼神不济了,画这样的工笔重彩似的农民画,要一个多星期。现在她的创作多是画国画,一些作品《一清二白》、《富贵长春》等很受欢迎。老人还擅长大型剪纸,去年为县上展览剪的一幅《千蝶闹春》,她用了一天一夜的功夫,已是古稀之年的年纪,真是不容易。

著名农民画家李凤兰老师

代表作品春锄

李凤兰简介

1、虽说这两天李凤兰感觉有些不舒服,但是坐在画案前作画还是神采奕奕。2、李凤兰的代表作《春锄》使人感到春风拂面。3、李凤兰的国画让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意。4、李凤兰的剪纸作品有关中风格。5、李凤兰画苑外景。

走上市场的弄潮人

户县农民画是最早走上市场的现代民间绘画艺术品,在西安的许多旅游品商店都可以看到户县农民画的身影,不足的是一度有许多粗制滥造的装饰画也打着农民画的幌子,坏了户县农民画的名声。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干预和农民画协会加强自律管理,此类现象得到遏制后,出现许多经营有道的农民画室,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户县东韩村开展的画庄农家乐活动就是使农民画的经营和旅游业结合,实现双赢的尝试。走进东韩村可以看到三家农民画室,且经营各有特色。村里最里头潘晓玲画室是我见到的最注重宣传的农民画室。潘晓玲个人已经出版作品集两集和邮资明信片一套十张。作为陕西农民画家协会副主席,她的创作也没放松过,常有新作品问世,在市场上销路也好。她是东韩村人,村里有事常少不了她,因此她很忙,为完成对她的采访,我竟去了三回。离县城二十里路远的仝延魁画室,走的是精品路线。仝延魁对我说,精品不以价格取胜,许多人在市场上转半天,最后还是选我的作品。他的作品在复制的过程中求精,求细,不断地改进,既摸市场的脉搏,更注重遵循艺术规律。他告诉我说,他从事其他行业可能比现在有更大的收益,但是他还是选择这项他喜欢的事业。

1、潘晓玲有时白天很忙,只得夜晚作画。2、潘晓玲是著名画家了,可是村里有老人过世,她毫不推托为乡亲帮忙。3、潘晓玲的组画——《陕西八大怪》之“房子半边盖”在市场很受欢迎。4、仝延魁的画室外面也是硕果累累。5、看仝延魁作画就知道他为人是一丝不苟。6、仝延魁的名作《巧老婆》已经是第六稿了,越发显出民间传统风格的韵味。7、有时画室和展览馆一样冷清,看来确实要加强对户县农民画的宣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