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VS人:替代还是协作?

机器人取代人无外乎三种:人做不了的事,如特种机器人从事的一些高危行业;人做不好的事,如活跃于汽车制造业中的大型工业机器人;最后是人不愿去做的事,如从事的一些高强度的重复性工作,广泛存在于电子制造、服装生产等行业。除此之外,机器人并不一定具备比人工更大的优势,机器人“狼来了”的危言或许是个伪命题。

以富士康为例

2010年,富士康经历了一系列负面事件后,被人们批评是“血汗工厂”。2011年,董事长郭台铭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在三年时间内用100万机器人改造富士康的生产线。多年已过,“百万”的数量终究没有实现。而今,富士康在大陆工厂只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主要从事喷涂、上漆、搬运等工序,而其它工序仍然需要人工维持。

因为机器人无法适应苹果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一旦苹果对新的零部件有变动的要求,机器人由于欠缺灵活性与足够的精度,无法迅速完成生产线的调整。这时,高素质工人的优势便凸显出来。机器人负责“脏累苦”活,人工进行灵活性的操作。人机协作,应对紧急需求变化,提升技术标准来应对创新需求的冲击。

机器人不是要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大部分机器人尚不是高智能的设备,而是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富士康机器人的意义不是减少雇员,而是减少雇员简单工序的重复程度和企业的管理难度,试图通过人机协作更好地完成工作。

以传媒业为例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约20分钟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用25s,自动编写了一则地震新闻快讯,并通过官方微信全球首发。而这并非是这台智能机器人的“首秀”,在两年前的2016年,四川绵阳地震就已显现。

继2014年美联社引进“机器人同事”后,全世界的新闻编辑室纷纷引入自动生成新闻技术。

诸多媒体开启了自动化新闻发展的道路

2015年9月,腾讯财经的机器人Dream writer正式出道

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主打财经新闻

2016年,第一财经发布智能写稿机器人“DT稿王”

在商业领域,刚刚过去的有着“广告界奥斯卡”之称的戛纳国际创意节上,阿里正式发布了一款可以根据商品自动生成文案,并且文案品质与人写文案已无二致的AI智能文案生成神器,生产能力已达到1秒20000条!

那么,记者和文案狗们,会被这些智能机器人所取代么?那是不存在的,作为信息的“把关人”,文字工作者有着机器人难以媲美的优势,对素材的选取、价值的判断、创意、个性化的深度内容创作与编排设计更是人所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人机共融成为当下趋势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机器人厂商们,纷纷带来了最新的机器人产品与方案,协作机器人所展现出的人机共融,协作高效的性能成为本次大会的突出亮点之一。

过去,机器取代人工的趋势被炒作成了机器与人的二元对立关系。从目前来看,机器人完全取代人力劳动是不可能的,新的趋势是机器人将顺应时代的需求,作为人类一个好帮手,与人类结合完成一些难度更大的工作。

这种人与机器的协作应用已出现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中,特别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企业。以制鞋业为例,一双鞋从原料到出厂大约需要60多个复杂的工艺流程。

其中,打磨、刷胶、上下料属于高污染流程,长期工作会对工人健康产生严重伤害,而系鞋带属于高强度重复性工作,而且这些流程需要大量人工,给制鞋企业造成很大的人力成本负担,这些流程就非常适合用机器人来帮忙提高效率。

过去,一方面由于机器人价格昂贵,灵活性、安全性差等原因,难以实现机器人替代,另一方面,这些工序并不能实现完全的机器人替代,一些需要灵活性的步骤仍然需要人工来实现。这些因素导致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难以在鞋厂发挥作用,这个行业需要更灵活的协作机器人,并且根据行业的特性对机器人功能提出特殊要求。

目前武汉理惠诚机器人在世界上首先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到了制鞋领域,并实现了以上工序的机器人协作,并达到了人机共融的效果,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

以刷胶工序为例,使用理惠诚刷胶机器人后,刷胶的过程由机器人来完成,工人不用长期接触化学品,只需要负责整理、质量把控、检验等更需要经验、灵活性的外围环节。不仅解决了用工问题、健康问题,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过去走完刷胶工序单位时间需要60秒,现在只需要45秒,效率提升了25%。

理惠诚刷胶机器人

理惠诚机器人的加入为该鞋厂每年创造1.2亿元的效益,并受到工人的普遍欢迎,实现了有效的人机共融。

随着制造业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会拥抱机器人,人与机器会成为你死我活的关系吗?未必!或许人机协作共融才是真正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