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点评 | 那些年,旧书陪伴我的时光

中考结束后,那些复习用过的试卷资料就一直堆放在家里,我不想去收拾。中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天,妈妈幽幽地对我说:“本来害怕你考不好要复读,所以一直给你留着这些东西。现在看来没必要了,你赶紧收拾收拾,把它们卖了吧。”

也许是生性懒惰的缘故吧,那些书籍资料又在家里放了好长时间,直到高中报名领到更多的书籍和资料后,才不得不去收拾旧物,为“新欢”腾地儿。我第一次那么仔细地打量着这些书籍和试卷——整整五箱,堆叠如山,一种心酸与自豪相掺杂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初三这一年里,我一张一张翻过、一页一页做过的。如果一页页摊开,我所在的学校大概能铺满一层吧?

记得我在这一页页资料上费心劳力时,老师、爸妈总是一遍遍叮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想想,这是一种告诫还是安慰?“一分耕耘”真的就有“一分收获”?在我周围,有太多和我一样奋力拼搏过的“战友”,很多人都没有得到本该属于他们的结果。“这便是命!”在深深的迷惘中,我只能这样回答自己。

我坐到地板上,倚着纸箱,摩挲着那些旧书,思绪早已回到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旧物的魅力,就在于你看着它,脑海里就会翻涌起一段遥远的时光,还能说出一段已逝的往事。这些时光和往事编织起来,便是你过往的生命。这些旧物,让你的过去变为实实在在的、可以触摸的东西,而且越是苍老、越是斑驳、越是隐约,就越是迷人。

比如当我翻看随笔本的时候,我最先想起的是自己摊开随笔本、手撑脑袋在书桌前回忆一周生活的情景;然后想到语文老师翻看大家的随笔时洋洋洒洒的调侃和“吐槽”;翻开化学笔记,就会想起自己总爱找一些高中才学的东西,去问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美女化学老师而被调侃的尴尬……呵,这就是我的初三,原来我并不是一个只会死学的人,我度过的这一年,忙碌、充实而又有一点点顽皮。

仔细想想,这些看似已经毫无用处的旧书、旧试卷都弥足珍贵。我翻翻这个,又看看那个,竟一件都舍不得扔掉。如果我扔了它们,我将拿什么见证那段艰苦而闪光的岁月?以前做题做累了的时候,总想着考完后一定要把它们扔掉、撕掉、烧掉……可如今,最舍不得作别的也是它们!看着这些曾给我无限痛苦也给我很多成就感的东西,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初中,已经渐渐离我远去了,如同一片洁白的羽毛,飘逝在夏日的微风里……

一直站在一旁的奶奶也许看我磨磨蹭蹭收拾得太慢了,便过来帮我收拾。她随手捡起一本她觉得没用——也许真的没用的书,扔在一堆打算卖掉的废纸堆里。我看到了,惊呼:“那本书不能扔——”

说罢,不知怎的,我竟落下了眼泪……

我们都有在心底的“柔软”

我们都曾一步一步的从学生时代走进社会,慢慢地开始适应周围所在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将重心迁移。在经历中考和高考的时候,我还清晰的记得,陪伴我的是成堆的试卷、复习题以及抄不完的笔记。点灯熬夜,坐在桌前,看着手边那一摞摞做完的习题,除了成就感倍增之外,还有对未来一笔一划的憧憬。

本文是从《读者·校园版》笔会栏目中选出的,作者是一名初中生。他在描写对于“旧书”的感情时,让我看到的不只是不舍,更多的是他对初中校园那种回忆的珍惜,每一本书的记忆都是那样特别、温热。语言平淡,却能勾起我们共同的感触;内容精炼,表达的情绪恰到好处,容易令人产生共鸣。

希望你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也能想起你内心那一片柔软的记忆。

作家简介

张佳羽,95后,生于甘肃兰州,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4届高研班学员,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诗刊》《星星》《诗选刊》《美文》《意林》《读者·校园版》《格言》《少年文艺》《中国校园文学》《山东文学》《四川文学》《延河》《飞天》《湖南散文》《湖南日报》《甘肃日报》《长沙晚报》《兰州晨报》等发表作品120余万字,中学时代40余次获全国金奖、一等奖,先后获得9项“十佳”,蝉联第一届(2013年)、第二届(2017年)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出版《最女孩》《我的绰号我的班》《千面好男生》《一只1996年老鼠的真情告白》《才女升学记》等书。

军训中的你还好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