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演到传世,上海倾力打造国际视野中的舞台精品

摘要:不做一闪而过的烟花

作曲家叶小纲把交响神话《创世秘符》主创团队戏称为“上海帮”,“我、文学策划陈钦智、指挥余隆和不少主演在上海长大,或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更妙的是,叶小纲把对故乡上海的记忆融入《创世秘符》,“我觉得共工、嫦娥等应该是江南人,所以歌声中有上海东乡调、杭州民歌影子。”

10月19日,《创世秘符》将由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与沈洋、石倚洁、周正中、韩蓬、刘珅、宋元明、朱慧玲等歌唱家联袂全球首演,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帷幕。“每届开幕式,我们挑选最能反映中国创作水准和表演实力的作品进行全球首演。”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创世秘符》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以国际视野呈现上海声音。”在“第20届”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上海国有文艺院团借艺术节平台推出多部规模庞大的首演制作,凝聚对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最新舞台诠释。

在文化精神源头不断寻找

读大学时,叶小纲就曾以神话为题进行创作。在他看来,生活在当下,不知远古传说,犹如漫步于一个伟大的博物馆,对稀世珍宝视而不见,“加深对文化精神源头的索求,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将神话故事从文字转变为音乐符号,把具象化为无形,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诠释我们从小皆知的故事,让充满想象力的音符流淌耳畔。”2010年,集结叶小纲、余隆、石倚洁等的《咏·别》在上海大剧院全球首演,成为那一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部原创歌剧,作品融入京剧元素,“用国际化叙述方式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是艺术节20年来不断求索的课题。”叶小纲深有感慨。

《创世秘符》作曲叶小纲

与叶小纲一样,青年编剧罗周为上海越剧院创作的《素女与魃》,也在寻找创世神话的当代表达方式,“神话是中华文化源头之一,将久远的时空拉近到当下,弘扬真善美,完成人类对自身的生命解读。”罗周与叶小纲不谋而合,反复阅读《山海经》。《创世秘符》集开天、补天、射日、治水等为一体,《素女与魃》以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为背景,讲述生命之神“素女”与战争之神“魃”之间的情感纠葛,同时呈现黄帝、风后等一系列人物,展现上古诸神全景。罗周想以此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成因,并向先人的想象力致敬。《创世秘符》借屈原代表人类发问,而《素女与魃》虽是“神话”,也是“人话”。素女扮演者盛舒扬说,“以往越剧多讲儿女情长,《素女与魃》着墨于姐妹情、家国大爱,给演员全新发挥空间。”

为了成为那个人不断“磨”

余隆从繁忙的外地演出中抽身,赶回上海排演《创世秘符》。他说,“中国文化传递到全世界,是所有人的工作,需要不断去写、去演奏。”《素女与魃》从2016年起策划,经历漫长的磨合过程。建组会前一天,罗周专门用两个小时向演员们解读剧本。每一部作品首演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夜以继日不断摸索,不断推倒重来。

今年国庆长假,上海歌剧院《晨钟》剧组没有休息。继5月音乐会版公演及专家“会诊”后,11月2日舞台版歌剧《晨钟》首演。《晨钟》以李大钊留学归来宣传救国真理、领导工人运动,直至最后被杀害这段短暂而又深远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扮演李大钊的于浩磊坦言,“像《晨钟》这样的民族原创歌剧,难在表演、调度,还有对角色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剖析。”没有革命时代的亲身体验,于浩磊通过研究厚厚的历史资料寻找人物感觉,“胡宗琪导演十分注重对人物内心的表现和各个人物关系之间的处理,他对我们的表演指导有很大帮助。”18日下午,上海歌剧院“唱响心中嘹亮号角”主题活动将在中共一大会址表演《晨钟》主题唱段,于浩磊觉得,置身当年的历史场景中,仿佛时光倒流,“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演出,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也锻炼自己迅速沉浸到剧情中。”

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左)和男高音于浩磊在排练中。

“采风太有必要了,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排练厅的天花板、电灯和镜子。而在这里,演员们头顶蓝天、脚踩泥土、被太阳晒一身大汗。”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把《闪闪的红星》剧组拉到江西深入生活。在位于星江河上游的清华镇,演员走上有800多年历史的彩虹桥。桥下一湖碧水,远处青山连绵。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把盐溶到水里,倒在棉衣上,闯过伪军岗哨的盘查一幕,就在这个桥头拍摄。

《闪闪的红星》是上芭继《白毛女》后又一大型红色题材芭蕾舞剧。跳惯了西方芭蕾里高大英俊的王子,转而表演革命战士潘冬子,主演吴虎生面临巨大挑战。在秋口镇李坑村村头,他踏上溪流中的竹排。《闪闪的红星》第二幕将会有竹排溪中行的场景。吴虎生说:“要在舞台上入戏,需要塑造一种真实的环境感。只有真正踏上过竹排,才能找到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只有真正在草丛里穿行过,才能找到奔波行军的感觉。采风就是将这种感觉印在脑海里,在舞台上传递给观众。”

全新表达时刻在不断碰撞

《闪闪的红星》第一次以成年潘冬子的视角进行叙事,通过蒙太奇式的情节分切与组接,将行军路上的种种与儿时的记忆相互交织,令潘冬子更加坚定信仰。辛丽丽的目标瞄准“不是对经典故事的复述,而是立足于当代的全新创作”。新创与经典,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碰撞,在首演作品中激发出无限惊喜。

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呈现《最后一头战象》,来源于语文课本中沈石溪的同名儿童故事:在西双版纳,一头老年战象打算回到象冢入土为安,最后时光里,战象回忆起年少时与人类少年相依为命,抵抗日本侵略者一段峥嵘往事。导演何念表示,制作团队打破常规,将传统木偶与多媒体技术结合,展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达”。11月3日《最后一头战象》在东方艺术中心首演前,逾3米高的战象木偶将率先亮相艺术节交易会,向全世界各大著名艺术节、艺术机构负责人做推介。制作人马晨骋说,这将是代表上海甚至中国制偶舞台技术的作品。

南亚塔布拉鼓、爱尔兰锡笛、西班牙吉他、俄罗斯三角琴、非洲鼓……上海民族乐团《共同家园》音乐现场创新性地将海派民乐与五大洲多种代表性音乐融合,展现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的发展交融,呼吁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地球家园。世界各民族乐器繁多,使得筛选曲目和乐器难上加难。乐团鼓励年轻人头脑风暴,打破程式化创作与演奏模式。琵琶演奏家俞冰与外国演奏家经历了无数次争论,“在琵琶与西班牙吉他以及弗拉明戈舞蹈的对话中,琵琶不仅能弹奏出《十面埋伏》,更能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唢呐演奏家胡晨韵参与创作《超越》集合管乐、摇滚与电音,“这次我们不仅会吹传统唢呐,还会吹到亚美尼亚管。”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携手希腊著名导演米哈伊·马尔玛利诺斯演绎古希腊经典悲剧《厄勒克特拉》。“按理说,我应该熟知这戏,但是看他们演出时,这戏给予我新鲜感。”马尔玛利诺斯与上话演员们合作一个月后说,“我感到非常快乐,我们互相之间如师如友,我们互为依靠,在轻松玩乐的状态下一起去尝试突破困境。”为什么合作如此顺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田水说,“这一年我们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向观众普及古希腊各方面的知识,让演员全方位地了解古希腊,台上台下一起学习剧前导赏。”

王隽期待,“今年是第20届艺术节,我希望到了第100届时回头看,当年的首演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一直演下去。”什么样的上海原创作品有资格在艺术节首演?歌唱家沈洋走遍世界各地,参与过无数首演,在他看来,“上海印记,意味着深厚文化传承。《创世秘符》借屈原之后发问,问的是当代人之惑。一代代艺术家借作品发问、解惑、抒怀,他们要创造的不是一闪而过的烟花,而是有着永恒光和热的太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