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为啥纷纷说:这12张涂满文字的桌布,能进博物馆?

摘要:“我原来以为年轻人都会讲述各自的领域,甚至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事实上大家关注的却是幸福感、自我意识和科学道德等根本的问题。”

每1—2位顶尖科学家和8—10位青年科学家分成一组,现场探讨“中国科学家关心的前沿科学话题”,这是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落幕前的“特别环节”。它的意义不言而喻:给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和世界顶尖科学家搭建面对面深度互动的交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这个“特别环节”的青年人里,除了一些已在各自学术领域里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外,还有许多满怀科学热忱和天赋的高中生、大学生,他们很可能会是未来的科学家。

涂在桌布上的睿智

探讨开始前,所有人被告知“没有纸,观点直接写在桌布上”。起初,12个小组的组员都面面相觑。当第三组的青年学者把记号笔递到导师诺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的手中,并耳语说明“桌布规则”时,巴瑞甚至露出笑容。

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这是多么解放天性、释放灵感的规则设计。每个人纷纷提起笔,在桌上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气候变化、贫穷、健康、食品安全”……坐在第二桌的青年科学家干脆站了起来,把自己脑海里所有关乎当前全球发展的关键议题纷纷“倒了出来”。

第七组的青年科学家张维生现场提出疑问,科学研究究竟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还是为了其他更崇高的内容?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瑟夫·泰勒给出了自己多年的感悟:“科学研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创造能够造福人类的事物,比如超级显微镜与天文望远镜,虽然观测的维度不同,但最终都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研究自己,研究我们身处的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博士三年级学生小胡参与了第六组的讨论。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在与中国青年科学家们同桌交流中,我们年轻人可以在自己学术生涯早期培养起以下几种特质:学习自己想学的,并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自然科学学科,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人工智能;学会准确有效地表达自己,比如学会用专业得体的措辞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才能在国际科学界崭露头角。

探讨的最后,主持人、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余金权用略带调侃的语气总结,“这块桌布应该可以放在博物馆里去”。虽是玩笑,背后却满载着对这场“头脑风暴”成果的欣慰。

两分钟总结中挥洒智慧

现场探讨的环节设置也格外“有趣”。在结束20分钟的自由讨论后,每组需要派出代表完成两分钟的“总结陈词”,可以表达思考,也可以提出问题。

恰恰是这两分钟,青年科学家们,甚至少年科学爱好者们的智慧、勇敢挥洒得淋漓尽致——

“我们还必须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才能在创新方面有所发展,才能打造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在大气污染层面做更多的思考,运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让中国这个制造大国的制造业更加智慧”“沧海能变成桑田,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具有可变性,任何领域之间也都具有无穷的合作空间,我们期待更多的跨界交流”……

第七组讨论的发言者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系的乔丹·S·科特勒。在同组青年科学家们讨论时,科特勒不停地用黑色马克笔将大家的观点现场转化为关键词,几分钟后就写满了小半块桌布。他提出,这两分钟的汇报,是国际合作的产物,他希望与其他同学和同行拥有合作机会,得以共同攻克一些全球性的问题。

面向人类未来的大议题

第十组由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和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主持,长桌边上坐满了从事各领域科学研究的中国青年科学家。

“人类的未来还会存在吗?”莱维特首先站起身来,拿马克笔在桌布上画了一个地球,“我先说吧,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都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莫索尔说着,把关键词加在了“地球”上。

两位科学家的开放态度让大家放下了拘束,开始纷纷发言。“我觉得人类最大威胁应该是核武器。”“还有贫富差距,少数人掌握话语权。”“人类未来应该警惕机器人的发展。”“我想到了早上的人工智能论坛,如果AI能与生物体结合,改善人类的某些缺陷,那么未来所有人会否趋向‘大同’……”

敬畏自然,并且有自我意识,通过科学共享进行反思和协同,我们就能运用科技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最后大家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即便我们的世界仍存在很多问题,但大家还是比较乐观的。而人在乐观和冷静的时候,更具有创造性。”莫索尔总结说,“庆幸的是作为科学家,我们可以始终保持好奇心,并不断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讨论的最后,莱维特让年轻人们用马克笔把桌上所有的观点用线条连接起来。16条线彼此交错,汇聚成网。莱维特甚至高兴得站到了凳子上,用手机拍照。

圆桌论坛结束后,莫索尔告诉记者,这样的讨论让她十分欣喜。“我原来以为年轻人都会讲述各自的领域,甚至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事实上大家关注的却是幸福感、自我意识和科学道德等根本的问题。”莫索尔说,科学家就应该抛弃功利心,才能研究出具有突破性的成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