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先生西安分享会| 生命的宽度与影像的深度

■《珍物盒子》主题分享会

分享嘉宾:阮义忠

主题:《生命的宽度、影像的深度》

时间:2018年11月3日 14:00

地点:华侨城·西安国际文化中心华·空间

人生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她虽然是一条有迹可循的单行线,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用瞬息万变的风景丰盈着自己的内涵。就连每日晨光与地平线相交的纬度和日落时分夕阳留下的最后一缕光影都显得那么的不尽相同。

自然是表人是内,简单来说就是人是自然的创造者,就像纸与笔的关系一样相依相生。在人类繁衍生息的这么些年里,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了许多伟大发明。曾经我像细数家珍般,来计数过这些凝聚着智慧结晶的伟大的发明。让我觉得最值得被纪念的就是相机。在它问世前不论是多么辉煌灿烂的历史还是幸福难忘的时刻,也只能通过冰冷的文字来记述。

阮义忠作品《北埔》之一

在我们在很小的时候也曾信誓旦旦的说过自己要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不说成为一名英雄去拯救世界,至少能保护好自己所在乎的。慢慢的我们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解决,但除了时间我们留不住,生命我们留不住!但相机的出现至少帮我们记录下了我们想要留住的所有美好。

所以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再了不起的摄影家,充其量都不过是作品一半的创作者,剩下的一半是被摄人和事物的功劳,因此,摄影的基本伦理就是尊重拍摄对象 ” 阮义忠在自己的作品集《失落的优雅》中写道:“我的摄影伦理是必须忠于对象,肯定其代表的价值,绝不利用对象来彰显自己的意识形态。”阮义忠老师称得上是一位彻底的人文主义纪实者。

阮义忠老师被尊称为“台湾的布列松”“中国摄影教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著名华人摄影家之一。

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

高中时期的阮义忠就热衷于文学、哲学书籍,也开始画钢笔画,在这期间也有很多的作品后来都用作书籍封面设计和杂志插图。但不幸的是在大学时期联考落榜后,就没有在接受过学校教育。在落榜之后便于幼狮文艺任编辑,之后服兵役三年,并在军中开始写诗及小说,并做了一系列海外中国画家通讯访问。

“人与土地”— 澎湖1982

1972年,22岁的阮义忠从军队退伍,阴差阳错的进入《汉声》杂志成为一名摄影师,拿着相机走上了台湾的街头。他的第一位摄影老师不是别人,正是镜头前的被拍摄对象。在他的经典作品集《人与土地》中,用深情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着台湾民间逐渐消逝的风土人情,生动的记录着台湾社会向着高速成长狂奔过程背后的真实。

“人与土地”— 马祖1979

“人与土地”— 多纳 1979

阮义忠先生的名字是作为《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这两本书的作者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随后,我们才知道了作为优秀摄影家的阮义忠。

在亲自掌镜摄影之外,阮义忠撰写了《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两本著作,将西方摄影潮流引入华人世界。他向国内摄影从业者们介绍世界各国的优秀摄影家及作品,并将优秀的中国摄影师推向世界舞台。因此被大众赞誉为中国摄影教父、华人摄影的传道者。

2016年阮义忠成立了“阮义忠摄影人文奖”,旨在鼓励富于人文精神的纪实摄影。这种思想同样体现在他的“台湾故事馆”中,故事馆里展出他曾经拍下的台湾民间影像,讲述属于一代人的家乡故事。如今快七十岁的阮义忠仍然活力充沛,他满头白发但依然开朗健谈,说自己是个年轻的老头,永远有一颗十六七岁的心。

11月3日本周六,阮义忠将来到华·空间《珍物盒子》分享会的现场。以一位摄影师的视角,带领我们领略台湾与西安之间城市风貌的差异。不同的是由地理位置与历史推演形成的人文习俗,相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冷暖。

正是由于阮义忠先生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特殊贡献,在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建系二十周年之际,特别邀请阮义忠先生举办他的个人摄影作品回顾展。

《珍物盒子》系列分享会自今年2月启幕以来,已经先后邀请到电影、文学、手工艺、设计、音乐、摄影等不同领域的大师亲临华·空间。他们涉足的行业不同,理解世界的论点也各有千秋。文化的多样性、分享的平等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敬请期待关于文化艺术的更多交流碰撞,在华·空间内上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