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八旬老人互相鼓励携手抗癌

两位八旬老人互相鼓励携手抗癌

潘奶奶(左)和王奶奶(右)总有说不完的话通讯员刘望 摄

“我昨天已经能正常吃东西了,还排了便,伤口也不疼了。你的伤口还疼吗?”“有时还有点疼,医生说过两天可以拆线了,再观察个两三天就可以出院了。”“别忘了把电话留给我,出院后我们老姐妹约着一起出去玩。”“女儿一会就来了,我让她把电话写好送到你病房里去。”……31日下午,王奶奶下床活动,她又像往常一样绕到潘奶奶的病房里去探望。

老姐妹一见面,手牵手亲热地拉起了家常。“当了30年医生,还是头一次碰到同病房同年龄同患一种病的病人。”主治医生、武汉市第六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余阳直呼太巧了。他说,两位老人在治病过程中相互关心相互鼓励,这对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大有裨益。

病房住进同龄同病的两位老人

王奶奶家住汉口三眼桥,此前她和家住蔡家田的潘奶奶素不相识。10月16日,王奶奶因腹痛住进了武汉市第六医院胃肠外科,两天后潘奶奶因腹泻也住进同一间病房,两个人的病床挨着病床。开口一聊天,两人同龄,都81岁了,王奶奶年长3个月,两个人最小的女儿也是同岁。

“真是太有缘了!”两人说儿女、聊孙辈,家长里短,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结肠镜检查结果一出来,两人居然都被诊断为降结肠癌。这个部位的肠癌并不多见,拿到诊断后管床医生都觉得太巧了。

10月22日是王奶奶做手术的日子,王奶奶不免有些紧张。手术前夜,潘奶奶一直陪着她聊天,轻声地安慰她,让她别担心、别紧张。两天后,轮到潘奶奶做手术,王奶奶又现身说法,“不要怕,打了麻醉人就睡着了,根本不知道疼。”“医生的医术都蛮高,不会有事的。”……她耐心地跟潘奶奶讲术中、术后的感受,为她打气加油。

两位老人都顺利地接受了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考虑到两位老人都是高龄,担心术后身体不适会影响到对方休息,管床医生将潘奶奶转到了另一个病房。

“即便是癌,也没什么可怕的”

10月31日下午,王奶奶和潘奶奶的淋巴结病检结果出来了:淋巴结没有转移。

担心潘奶奶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接受不了,管床医生方军特意将老人的儿子周先生拉到了走廊里。“医生说检查结果很好。”回到病房,周先生将检查结果告诉了母亲。“即便是癌,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手术切都切了,之后该怎么治疗就怎么治疗。”潘奶奶的言语里没有丝毫对癌症的恐慌。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豁达、开明、坚强的人。”周先生告诉记者,父亲9月刚因肺癌去世,之前我们一直瞒着他,母亲知道后执意让我们告诉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好瞒着病人的,相反只有病人知情了,才会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

“今天早上走了16圈,下午走了12圈。”潘奶奶笑着说,没有生病的时候,每天都要快走1个小时,风雨无阻,一般的年轻人都走不赢她。“老太太下腰手能撑到地,踢腿能踢到头顶。”说起母亲,周先生连称自愧不如。

“你放心走,这里有我呢”

不在一个病房了,两位老人还相互牵挂着对方,每天都会让前来照顾自己的子女去对方的病房看一看,问一问病情。潘奶奶的身体好,术后第3天就能下床了,她每天早晚都会绕到王奶奶的病房里去看望她,跟她说说话。等到王奶奶能下地了,潘奶奶就陪着她在病区里绕圈锻炼。“我的身体可比她差远了,走个两三圈就累了。”王奶奶看着潘奶奶,眉眼间满是羡慕。

周先生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在医院突然接到了单位召开紧急会议的电话,母亲身边没有人照顾。王奶奶不知怎么知道了,赶紧让自己的护工过来帮忙照顾,一直到家里其他人赶来。

“她的儿子还不是照顾我了的!”王奶奶抢过话说,小女儿住在姑嫂树,有一次打针打到晚上9点还没有打完,女儿着急赶地铁回家,又担心母亲没有人照顾,左右为难。“小周跟我的女儿说,‘你放心走,这里有我呢!’那一天,他一直守到11点半我拔了针才离开医院。”

“把电话留着,以后我们就像亲戚一样走动。”两位老人相约,出院后要一起去木兰草原看风景散心。

文/记者刘璇 通讯员刘望

建议

45岁以上每年做胃肠检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王奶奶和潘奶奶的生活习惯非常相似。两人生活都很节俭,剩菜从来舍不得倒掉,爱吃腌制的鱼肉、香肠和各种酱菜,很少吃青菜,不爱喝水。

1年前,王奶奶就经常出现肚子隐痛,2-3天才解一次大便,一直以为是上了年纪,直到肚子痛得受不了才就医。而潘奶奶从今年3月开始出现肚子疼、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症状时好时坏,也没有在意。

“门诊中很多肠癌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医生也无能为力。”余阳提醒,出现大便带血或黏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如变稀变细次数增多、贫血、长期腹痛腹泻,都可能是结直肠癌在“报警”,肠镜是确诊的“金标准”,早期10年生存率在90%以上。建议45岁以上市民,最好在每年的体检中加上胃肠镜检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