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多家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原本提上日程的IPO计划已经搁浅,此外,国内外卖业务暂停,共享单车业务推进也放缓”。
同日,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目前公司上下都在全力以赴做安全,没有上市方面的考虑。”
由于此前旗下顺风车业务连续涉及多起安全事故,滴滴出行一度面临巨大社会舆论压力,这也被外界认为将对其上市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IPO消息频出,滴滴估值或大打折扣
成立于2012年的滴滴出行,在过去几年中不仅实现了百亿美元级别的年交易总额,在国内网约车市场也牢牢占据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IPO上市消息随之出现在各媒体头条。
下载APP,领双11津贴
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的实时监测,今年以来“滴滴IPO”相关的信息足足高达228026条。
↑实时数据统计↑
↑“滴滴IPO”网络声量分析↑
2018年3月至4月,滴滴欲IPO上市消息集中流传的第一个时间段。彼时,包括外媒等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提及,滴滴出行最早可能在当年下半年完成IPO,上市地点选择在美国,目标估值区间为700亿-800亿美元。
随后,外界又传言滴滴出行欲在下半年赴港上市,且不排除以同股不同权的形式上市,目标市值维持在700亿-800亿美元不变。这一估值已经超过彼时美国网约车企业Uber的720亿美元。
今年6月,滴滴出行曾宣布将滴滴专车拆分成为独立品牌“礼橙专车”,并将开发独立APP运营。8月,滴滴出行宣布旗下汽车服务平台正式升级为“小桔车服”。
连续拆分旗下业务,也被外界解读为滴滴出行是在为IPO作准备。
↑“滴滴”网络满意度分析↑
但在整个过程中,包括“郑州空姐案”、“乐清案”等多起顺风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令滴滴出行面临巨大社会舆论压力。受此影响,“滴滴”今年的整体网络满意仅有52.33%。这也是另公众再次质疑“负面层出不穷的滴滴,凭什么估值800亿?”
前有监管重压,后有用户声讨,滴滴的至暗时刻似乎已经到来。
实际上,外媒最新的报道中提及,已有投资者私下交易滴滴出行的部分股票,从交易价格推算,后者估值在500亿-520亿美元之间,这一价格已略微低于去年底的融资价格。
伺机而动的对手
市场上已经可以看到网约车市场上一些玩家的微动。
近来,嘀嗒正在推动平台出租车和顺风车业务发展。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表示,司机动力不足是过去出租车服务达不到用户需求的原因,而嘀嗒出行给出了巡游出租车服务质量问题的整改意见,并提出网约化是出租车改革的核心。
吉利集团也在已有曹操专车涉足网约车市场的情况下,又与戴姆勒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主打高端出行市场。对于曹操专车与新合资公司的关系,以及日后的运营方式。
“如果说竞争对手有动作,也可以说是滴滴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几个事件累计到一起,助推了用户的情绪,而情绪的高涨进而受到政策监管也会加严,对滴滴来说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一位出行领域分析人士对凤凰网科技表示。
媒体的数据中显示,从2018年8月到9月,滴滴APP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在下降,从6429万下降至6292万,而嘀嗒、首汽、曹操、神州及易到等平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嘀嗒和首汽获得接近200万月活的增长。
此外,还有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团打车。只不过在美团上市同时,官方宣布暂停网约车业务的开城计划。
据美团打车美团点评首席财务官兼高级副总裁陈少晖此前对《财经》介绍,“美团当时选择南京、上海做试点就是基于两个城市的不同特点,市场规模、容量、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匹配程度都有不同状态。测试完的结果是,打车业务的商业模式目前有点问题。”
但有投资人认为,美团暂时停止打车并不代表以后不会再次扩张网约车业务,将手伸向滴滴腹地。
逐渐严苛的监管
两个月来,滴滴一直在整改产品的各项功能,其中涉及安全因素的功能也得到了多次的升级和补充,全程录音、“黑名单”、短信报警等功能陆续上线,“安全无止境,整改进行中”的字样一直在滴滴出行APP的首页上。
但这些整改仍然不能让程维和滴滴有丝毫放松,反思的氛围一直弥漫在整个滴滴内部。据媒体报道,“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加强安全运营保障工作”的标语一直挂在会议室,两个月的多次会议上安全都是核心词汇,程维、柳青、张博等多位高管都在抓安全。
对于滴滴未来的价值,监管是最具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抛开半年整体40亿人民币的净亏损,滴滴在数据和流量上依旧有着相当高的价值,但规模也与政策和监管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加强网约车和顺风车司机的背景核查,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
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滴滴这类大量私家车入驻的网约车平台来说,全面合规意味着将有绝大部分车辆和司机被清退,滴滴将面临规模被拦腰斩断的境况。
有多位快车司机对媒体表示,他们根本无法满足户籍和车牌的要求,而多位有户籍和车牌的司机师傅也表示不愿意将自己的车转为运营性质。
滴滴目前的反思和整改,都是在为此前遗漏的安全隐患做补足,本质上只是服务意识的提升。但对于来自市场上各方的压力远未结束,舆论监督、股东意志、市场竞争、监管严苛等仍然缠绕着滴滴。
反而,滴滴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奔跑的速度,失速期间是否能够重新获得用户认可、资本看好、应对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以及监管高压下的合规红线等等,都是留给滴滴待解的难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