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上海的“码头”更大了,“源头”更活了

摘要:“上海文化”金名片越擦越亮

“纽约有百老汇,伦敦有西区,上海有人民广场剧场群!”几天前,以剧场云集而闻名全国的环人民广场地区正式定名为“演艺大世界——人民广场剧场群”,让上海市民兴奋不已,纷纷点赞。

不止环人民广场地区,如果从空间俯瞰,整个上海正在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剧场群”。包括徐汇滨江剧场群、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现代戏剧谷江宁路文化街演艺核心区、复兴路汾阳路音乐街、四川北路剧场群、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以及加紧建设中的郊区剧场群,上海演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演艺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上海在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路上大步流星。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总体部署,这一年,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内容包括生产精品迭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艺名家群星璀璨、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创产业做大做强。

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独特资源,三种文化资源相辅相成,也给上海带来更多的文化机遇。这一年,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得到进一步挖掘。

今年8月25日,上海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今年的第100万名参观者,这也是这个纪念馆建馆66年来,年参观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不止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今年以来,上海各大红色革命纪念馆的参观人次均呈爆发式增长:位于老成都北路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今年高峰时日均接待量超过4000人次;位于四川北路的中共四大纪念馆,“七一”前后单日接待量超过7000人次……这背后的原因,既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本身吸引力有关,也离不开上海在打响“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品牌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在发掘梳理的基础上,上海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开发利用力度,发布《上海红色文化地图》和上海红色旅游线路,启动上海百万青少年红色大寻访。

眼下,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如火如荼举行,五洲四海名家名团集聚上海,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与“金牌制作人”同赴这场艺术之约,多达350项的活动也让热爱艺术的上海乃和全国观众忙着“赶场”看戏、听音乐会,甚至有海外观众打“飞的”来沪看演出。“好戏太多,看不过来”,成为他们甜蜜的“烦恼”。这种“烦恼”也折射上海这座国际演出的大码头昂扬向上的艺术生态。

不止上海国际艺术节,一批上海重大文化节展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市民获得感也持续提升。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指定为新设立的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激励孵化新人新作等方面不断探索;白玉兰奖戏剧表演艺术奖推动评委和评审机制重大优化调整,加大“提携新秀成名家”力度,在吸引海内外优秀作品汇演、助力更多优秀的“上海原创”等方面持续发力;上海书展带动了全民阅读,让上海满城飘书香;上海市民文化节使更多的普通市民享受到艺术福利。

这一年,上海文化的“码头”更大了,文化的“源头”更活了。今年以来,众多上海原创的精品力作在文艺舞台上崭露头角。电影《春天的马拉松》《完美人生》、电视剧《大江大河》《大浦东》《攀登者》、纪录片《大上海》《浦东传奇》、报告文学《浦东传》、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歌剧《晨钟》、沪剧《敦煌女儿》、话剧《追梦云天》、交响乐《启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芭蕾《闪闪的红星》、报告剧《生命的高度》、广播剧《钟扬》《大上海地下铁》、歌曲《今天的中国》《远望》《光芒》等重点选题进展顺利。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全面铺开、成果丰硕,30项文艺创作任务和15项学术研究任务进展顺利,社会反应良好。市文联联合江浙皖文联成立“长三角文艺发展联”,实现文艺资源共享、文艺平台共建、文艺合作共赢,加快构建长三角“文化大码头”。

这一年,上海城市文化地标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程十发美术馆、宛平剧场等建设紧抓质量、有序推进,上海大歌剧院建筑设计方案正进一步深化,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交响乐博物馆及爱乐乐团、民族院团、长江剧场等修缮工程已竣工开放,沪剧艺术传习馆、话剧艺术中心、天蟾逸夫舞台等一批文艺院团院址迁建和修缮工程紧密施工、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上海加快“文创50条”落地实施,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新兴业态保持全国发展优势,上海文化企业十强十佳十人十大品牌活动推优评选持续开展,“上海文创金融服务平台”上线,文创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文创园区实现内涵式发展、基本覆盖全市。

“上海文化”这张金名片,正越擦越亮,散发耀眼的光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