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任董事的选拔标准为何?千亿国企必须把话说清

“西安千亿国企由80后任董事长,毕业仅1年95后任董事”,近日,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的这一人事变动引发关注。如此年轻,能不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网友们的忧虑不无道理。11月3日,西安高新区财政局回应此事,称经过调查后,“未发现不正常社会关系”。这一回应非但未能打消网友心中的疑虑,反而激起了更大的质疑之声。

按理说,招聘属于企业的内部行为,外界无需过多干涉。但有几点让外界疑惑:一来,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确实是一家国企。这家企业成立于2003年10月17日,注册资本11.3亿元,股东为持股70%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持股30%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投资服务中心。企业掌握的资金数额巨大,背靠的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资源,归根到底和纳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企业高管的任命不该“任性”,理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双重监督。

二来,80后任董事长,95后任董事,未必完全不可行,但还是与公众的普遍认知有明显冲突。选人用人不应该太多条条框框,但应以基本的常识和规律为遵循。比如,这几位年轻人的工作经验都相对较浅,有的仅1年。或许,他们能力超群,足以弥补自身经验上的不足,但至少到目前为止,外界无法获知其中详情。再比如,获得任命的年轻人中,有的毕业于二本高校。当然,唯名校论并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本高校与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学习能力上确实存在差异。《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任命或者建议任命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符合职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从公示内容和回应来看,相关方面始终对这3人的相关情况含糊其辞。经验、年龄和能力都不能让外界完全信服的人,如何“一步登天”成为千亿资产国企的董事乃至董事长?可以说,这些疑问一日不得解答,公众的质疑就一日不会消散。网友提出“查一查他们亲属的身份”,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因如此,西安高新区财政局的回应就显得漏洞百出,不能让公众感到满意了。一句“未发现不正常社会关系”,太过闪烁其词、笼统空洞。而回应中提到的“在选用企业管理人员的方法上,我们还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更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到底不科学、不规范在哪?和此次任命有没有直接联系?总而言之,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恰恰是官方回应所欠缺的部分。这到底是因为西安高新区财政局所知有限,还是因为其有意隐瞒?官方回应起到的是反效果,起草者和决策者实在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宁愿相信,此番招聘中确实不存在猫腻,一切都符合正常的工作程序。但是,这家大型国企的当务之急,不是继续在语言游戏上下功夫,而是尽快就网友关心的问题给出明确的答复。如果说,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关系不方便公布这几位年轻人的具体信息,那么至少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亟需得到澄清的:招聘这家国企的董事长和董事,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搞清楚这一点,人们才能判断,这几位年轻人能够战胜竞争对手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平心而论,作出上述回应没有多少难度可言。一场不大不小的招聘风波,如何迅速发酵成了全社会关心的舆情,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所属财政局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官方如何公开、透明地与公众交流,回应民众关切,实在是一门大学问,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好好补上这一课。而“80后董事长、95后董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企业方面也应尽快把话说清。不然,就算企业管理者问心无愧,也会留下“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口实,还会给这家国有企业的前途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文/李勤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