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愈发像人的同时,人类也在不知不觉被“机器化”

近日,对科技与互联网颇有研究的爱尔兰学者JohnNaughton对AI产生了不满和担忧。因为在首次登录某平台的帐号时,平台为了证实Naughton是人类用户,让他做了一组用于区别人和电脑的全自动公共图灵测试,具体就是从一组图片中找出包含马路、汽车等指定概念的图片。

当时Naughton非常不满,因为这个测试本应是人类研发出来判断机器反应的图片,而现在却被用来验证人类是否为人类,有本末倒置之嫌,另外在做这个测试的过程中人类也成为了给机器提供学习数据的“免费劳动力”。

在AI、大数据、深度学习等先进科技越来越普及的当下,我们经常担忧机器会越来越像人类,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甚至有一天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但更加令人担忧的事情是,人类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机器化”了。

在苏联作家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中,描绘了未来世界的场景:人类不再有姓名,只有统一分配的号码,穿统一的制服,起床、走路、工作都是整齐划一的进度。而机器则有了感情,能够读懂人类的心理变化。

这些在三十年前还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今天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着。比如AI经过各种学习和训练,能够实现情感语音合成,机器人在情绪的表达和沟通方面就具备了人格特征。而且机器人还能在各方面辅助甚至替代人类,扫地机器人、厨房机器人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机器人还能送快递、写文章、做手术,甚至能和人类谈恋爱,在运转迅速、压力巨大的当下,不少人希望找个机器人做伴侣,可以免去恋爱的麻烦和避免疾病的传播。

随着相关技术的日渐成熟,机器人会逐渐在人类社会中普及,体力完胜人类,脑力和智力也在迅速发展,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也不再科幻,不管人类是持悲观的“机器灭亡人类”的观点,还是持乐观的“机器推动人类发展”的观点,都无法阻挡这种趋势的蔓延。

与此同时,人类也在逐渐的“机器化”。最常见的例子是,公交车上、地铁里、写字楼中,我们经常看到多数人都是如机器般冰冷的面无表情的脸。十年前我们还能在报纸、杂志等媒介上见到各种唯美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也为人们所向往,但如今我们已经极少能在媒介中看到对情感的歌颂,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成功创业的故事,而且最近各种社交媒体中热衷于讨论“男生为什么不再追女生”的问题。

如果要说原因,当然就是现代人压力大,社会环境不同等等。但其实要进一步追溯原因,应该是受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从前社会生产力进步缓慢,一直处于农耕时代,社会趋于稳定,所以人类有精力注重情感,这也成为社会运转的重要因素。但最近几十年,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力空前提升,变化迅速,使得社会运转的逻辑与结构也悄然变化,“效率”成为社会运转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人必然要如机器一般不断充实自己,加之AI等技术的出现,人就在不知不觉中机器化了。

不论是机器人类化还是人类机器化,都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我们能做的或许唯有适应,并且在我们能够把控的范围内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保证人类的生存空间将来不会受机器影响太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