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养猪这事儿,只“刷脸”不靠谱!理想和现实到底差在哪了?

单纯靠改变世界的高科技,真的能养好一头猪吗?

2018年互联网养猪狠狠刷了一波屏。阿里+特驱,京东+李德发院士,影子科技+扬翔……大家刷京东的热点,是因为京东、“奶茶”本身就是热点,不是因为养猪热了。

养猪是一个“高门槛”产业,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工业。中国的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产业,但智能/互联网+养猪,中间的“+”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互联网巨头启动项目很容易,但要想做到靠谱,还有待考证。

智能养猪合作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现在谁也说不清。

让我们站在一个最普通的养猪人角度考虑,他会完全搞明白阿里、京东、影子科技这一套听起来云里雾里的AI、IOT、FPF、阿里云、区块链、SAAS的新名词吗?不会!这太玄乎了。

养猪人有自己的思维,就是“痛点思维”。养猪的“痛点”是什么,是成本、疾病、环保、猪价……他能不能接受互联网这一套,肯定要看能不能解决他自己的痛点。

不妨把网络、手机做对比。我们用网络搜索引擎,要的是网络速度快,搜索准确。但是用一台手机,就不光要求网络速度快,还要屏幕耐摩擦,热天不汗手、冷天不死机,耐摔,耐磨,时间长了不变慢……这其实就是可靠性的问题。

智能产品进猪场,也是这样,假如你在猪场里装一台电子设备,要考虑什么:网络测试、用电要求、氨气腐蚀、温湿度耐受、猪行为干扰、……这就是工业产品的可靠性测试。

那么在实际的养猪环节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怎么才能养好猪,怎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卖个好价钱”。

别看猪表面看起来是个不讲究的动物,除了吃就是睡,但要想伺候好它,让它“长得快”、“少生病”,养殖过程真的要花费不少心思,真正需要专业的养猪人去把每个环节做到位,不是在栏舍里装个摄像头,刷刷脸,猪就能健康、就能自己长肥,智能设备再高端,不能帮助养户解决养猪遇到的难题,都是“虚有其表”。

来看看目前“三大智能养猪阵营”各自是如何组合的。

1、 阿里组合:阿里+四川特驱(德康)

带着“马云光环”的阿里在IT界的技术和资本实力不必多说,四川特驱曾是一家大型集团性饲料企业,后来才布局养殖业,在四川和贵州拥有多个养殖基地,其养猪水平如何,尚没有公开数据可参考。

2、 京东组合:京东+院士

同样为国内“互联网巨头”的京东,搭档的是在动物营养方面研究颇有造诣的李德发院士,并成立京东农业研究院。

3、 影子组合:影子科技+扬翔股份

影子科技是新成立的科技公司,创始团队是多位深耕硅谷二十多年的IT工程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沉淀。其搭档—扬翔股份,有十几年的养猪沉淀,存栏十多万头的自养母猪, 2017年全程综合养猪成本5.27元/斤,在行业内被称为“低成本养猪引领者”。

新技术为传统行业赋能,成败的关键在于对传统产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这是跨界融合打破行业壁垒的钥匙。

养殖户更关心的是能否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因此,对于养猪这个产业互联网,与传统的信息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是有本质上的区别。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传统养殖还是互联网养殖,养殖户关心的是这能给他带来什么真正的价值和体验,帮他挣到钱才是“好东西”。

谁的牌打得更好,谁又能笑得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部分内容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高勇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