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巴掌宝宝”

800克有多重?不到5台Iphone XS手机的重量,差不多相当于120枚一元硬币那么重,比三分之一大瓶装可乐还要轻些。

这是小清媱的体重。她在保温箱里长大,透明的箱子就是她的“家”。

9月10日小清媱出生,但直到10月17日重阳节那天,母亲刘运爱才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女儿——只睁着一只眼睛,躺在保温箱的身影,像一只小老鼠。

由于羊水早破,河南南阳市官庄镇的产妇刘运爱生下一个极早早产宝宝——体重仅800克,身形只有一个巴掌大。

因肺部感染等病情严重,13日下午,一辆从西安赶来的专业救护车,将小清媱从郑州送往北京救治。

这是699公里的转院之路,是时间与生命的接力。

医护人员在为“巴掌宝宝”出发做准备。受访者供图

启程

没有救护车,但是不能再等了。

在一个有76名成员,汇集多方爱心人士的“贫困早产儿急救转运进京”微信群里,小清媱要如何送往北京的问题,曾经被讨论了两天。

速度快、稳定,高铁似乎符合转运所需的一切条件。

不行,安检过不去。

由于小清媱必须随身携带氧气瓶,这与高铁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的规定形成抵触。

需要替代方案。又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公路转运,但所需时间被拉长3倍。专业人士相信,只要做好医护准备,公路转运同样足够安全。

一家来自西安的家庭医生呼叫中心,承接了这次转院任务。13日上午5点,专业转运车从西安出发,前往郑州。

13日下午3时,“陕AN3X05”的转运车上路,目的地北京。

车上有七瓶氧气,32摄氏度的恒温箱,隔开了车窗外零下8摄氏度的寒冬,小清媱安静地躺在里面,身下铺着一张淡蓝色、印满星星的小毯子。

车内很安静。在登上救护车前,小清媱已辗转过两个医院。她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出生,母亲刘运爱只听到了一声啼哭,孩子就被送至重症监护室;71天后,小清媱被转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转院时间越来越短。22天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建议刘运爱,带孩子去北京,“那里的生存希望更大。”

到郑州前,刘运爱和丈夫将家里的早点摊交给老人,带着被褥,住进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过道;22天后,两人把被褥带上了救护车,准备继续在北京打地铺。

自小清媱出生起,就没有停止过治疗,刘运爱一家很快负债累累。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花光了十几万存款,又找亲戚借了8万。由于救治难度大,后续花费巨大,医生曾劝她和家属放弃。

9月15日,刘运爱曾发朋友圈说,“哪怕是花再多的钱,只要你坚强,我们就不放弃。”

“巴掌宝宝”需要时刻呆在保温箱内。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

意外

13日22时56分,距离北京60公里。

“心率数据怎么下降了?”车里的气氛突然紧张。

保温箱的绿色屏幕上,几分钟前还在130左右的心率数字渐渐下降,100、80、60。

车上的志愿者说,每一次下降,都伴随着一阵揪心。

40,已经降到40。

“情况紧急,如果不及时处理,最多一两分钟孩子的心脏就会骤停。”

警铃大作,随行大夫黄恩回忆,医护人员迅速打开保温箱,用两只手指轻轻按压小清媱的心脏。

开箱、按压、给药、注射,三位医护人员分工合作,“氧气!”“数字加到多少?”“你先按着,我去拿药!”

“快点,孩子撑不住了!” 医护人员边做心肺复苏,边冲着转运车司机王康平喊。王康平来不及回头,瞟了一眼后视镜,轻轻踩了踩油门。

车速由110提到了140。北方冬夜风大,车在高速上晃得厉害。王康平一边加速,一边保持车身平衡,手心里都是汗。

心肺复苏还在继续。早产婴儿的皮肤比一般的孩子更为娇嫩,心肺复苏只能用两根手指轻轻按压——王康平说,他曾运送过一个不到500克的早产儿,孩子的皮肤近乎透明,血管看得清清楚楚——触碰时,比呵护“世界上最珍贵的瓷器”还要谨慎。

初次见到小清媱时,王康平仔细看了看她。比一般的孩子瘦小,但皮肤只有一点点透明。

心肺复苏做了将近10分钟。 “孩子的自主呼吸太弱了,嘴里插着呼吸机管子,哭也哭不出来。况且,心脏衰竭,她的眼睛、屁股、手脚都肿了,一碰就疼。”

黄恩说,孩子疼,但她表达不出来,只是抢救时,偶尔能看到孩子手脚乱蹬。

医护人员们围成一圈,刘运爱坐在转运车一角,眼泪直流。“我不敢看孩子,我只能祈祷她平安。”

距离医院不到10公里了。

40 、60、80,绿色的数字在回升。100 、110、120,黄恩松了口气。

13日23时44分,小清媱安全抵京。

12月13日夜,载有“巴掌宝宝”的救护车抵京。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

接力

更早些时候,“陕AN3X05”的车牌号在网络上被传播。大家都说,看到这辆车,要让路。

699公里的路程,横跨河南、河北、北京,三省市交警接力,护送小清媱。

刚出发时,在河南高速交警开通的“应急绿色通道”上,一辆警车带头开路,一辆警车护航,车队尾部还有多辆警车交替随行;13日18时,急救车通过京港澳高速豫冀省界时,正在等候的河北高速交警继续护送。

“河北高速交警”甚至连发47条微博,实时提醒周围车辆注意避让。

13日23时44分,救护车安全抵达医院。

善意仍未停止。小清媱刚被护送下车时,刘运爱站在一旁不敢上前——她怕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默默站在一边。这时,一位老大爷把她拉到一边,塞了500块钱给她,“拿着,一点心意。”

老大爷家住海淀,看到网络直播特意赶往医院。

看到孩子被推进医院,大爷松了口气。“我曾经也有个孙女,早产,比这孩子还轻,750克,就在这个医院抢救的,只活了25天。”

大爷脸上没有太多悲戚神色,“我干出租的,也没什么钱,就想表达一份心意。 我孙女运气不好,没能回家,希望这个孩子能渡过难关。”

已经很困难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运爱夫妇没钱住宾馆,晚上就在病房外的走廊打地铺;白天最多吃两顿饭——只吃在医院外路边买的3块钱的面条。

尽管夫妻俩已竭尽全力,但医疗费依然遥遥无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估算,要准备80万才有把握。

天文数字,但并非遥不可及。

经过媒体的直播报道,小清媱的命运受到关注。一天之内,小清媱的故事得到4575万次阅读。截至13日23时30分,数家众筹平台上关于小清媱的筹款,已达到45万元。

在北京医院大门口,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告诉刘运爱,明早将给她一张10万元的支票,先垫付孩子的医疗费用。

刘运爱似乎没听清。她只是说,“孩子进去了,我先去看看孩子。”

她想起今年10月17日,重阳节那天,医生破例让她穿着隔离衣去看孩子。那是她第一次看清女儿的脸。“她只睁了一只眼睛,我哭得说不出来话。”

当时,刘运爱拉着女儿的手说,“我和爸爸等你回家。”

“巴掌宝宝”抵京后被送去治疗。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摄

新京报记者 刘怡 张熙廷

编辑 王煜 校对 杨许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