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屏幕”问教育:播出了什么,挡住了什么

最近,一块屏幕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这是一块教学直播屏幕。它安装在四川凉山州会东县的会东中学里,安装在云南禄劝县的禄劝一中教室里。有了这块屏幕,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就可以收看成都七中相同年级、相同课程的教学直播。成都七中是大城市的名校,该校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是偏远地区学生所能想象的。有了这块屏幕,“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金句就流传开来了。

以往我们习惯于说“教育改变命运”,现在简单了,“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在相关报道中,在一些人的乐观情绪中,有一种令人担心的认知,即对技术(屏幕)的神化,以为教育就这么简单、容易,一块屏幕装在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里,教育公平就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就实现了。如果教育决策者、管理者也这样理解,问题可能更严重,因为这种认知可能导致决策者不再重视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的均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人事制度等。仅提高教师待遇一项,就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一块屏幕就可以取代这些繁重甚至是繁琐的工作,谁能保证,有些部门有些官员不会何乐而不为?不是这块屏幕不好,而是人对屏幕的心态没有摆正。

一些开通直播的学校,热衷于宣传本校收看直播的学生中有几个考上了什么大学,而忽视了课程直播所暴露的师资水平不足的问题;也可能是本来就不愿意去做加强师资的工作,一些部门才会那么依赖、迷信课程直播。

一些远端学校的教师,有了屏幕就放弃了面对面的辅导,学生有问题,也得不到教师的答疑。有的是责任心不强,有的是水平有限。有责任心的老师怎么样呢?为了跟上直播进度,有的直播班老师的工作量是以往的三倍,这是可持续的常态化的教育吗?教育决策者不能让一块屏幕遮挡了自己的眼睛,更不应该用这块屏幕来遮挡存在的问题。

课程直播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看到自己与大城市孩子之间的巨大差别,有的学生经受住了这个巨大落差,挺过来了,比以前更发奋;有的学生则经受不住,反而更消极了。这些不同的反应,在直播课开设之初,相关部门就应该预想到,应该有所准备,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把直播课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但是,对技术的迷思的另一面,往往是对人的忽视。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跟不上直播教学,想退出直播班,但学校不允许,因为学校指望直播班下金蛋,提高升学率,就不管你适应不适应了,有的学生跟不上,听不懂,最终放弃了,什么大学都没考上。有的学生成绩不够进直播班,老师也辅导得当,反而考上了比较好的大学。把直播班当做金字招牌的学校,不会愿意让人知道有学生被课程直播所伤害。对人的关怀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在细节中,否则很难称其为教育;但是这对一些教育决策者来说,还是一种奢望。

只要“教育”这种活动存在一天,有几样东西是不可改变的:一、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如果谁声称教师可以被一块屏幕或别的技术手段所取代,那他或者是不懂教育,或者故意装不懂教育。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对学生心灵、人格影响是任何技术手段都不能取代的。二、教育不简单地等于知识传授。单纯的知识传授,补习班、培训班都能做,要学校做什么?甚至补习班培训班都可以简化为一块屏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