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梯”搭起邻里关系的互助通道

12月14日,日照一位三岁孩子,头卡在窗户外的护栏上,身子悬在半空。看到这一幕的邻居们纷纷行动起来:在下面撑上被子,组成“人梯”托住孩子,破门试图进入房......最终有惊无险,孩子身子被“按”回了房间。(12月15日齐鲁晚报)

在这里,我们撇开监护人的责任与防护栏的标准不说,只来说说大家更加关注的邻里关系。

在那个还住在板楼或者连体平房的年代,端盘饺子拿头蒜的邻里情贯穿了整个岁月,今天你家没菜我家拿,明日我家缺米你家取,邻居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所以才有“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说法。但是,如今楼房越盖越高,邻居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不是因为邻里之间不熟悉,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去首先迈出第一步,尽管彼此都渴望邻里关系的美好。于是,过去邻里之间互相“蹭饭”,如今借根葱都要纠结半天。过去邻居家的孩子是最亲密的发小,如今陪伴孩子的只有手机电脑。据调查显示,中国41%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13%的人不认识自己的邻居,“邻居”变成了即陌生,而又无比熟悉的词。

而事实上,融洽、亲密的邻里关系,是解决每个人生活难题最有效最经济的通道。你一年可能换不上一次灯管,却要去超市买一个梯子,其实从邻居家借一个就解决问题;老人喜欢居家养老,儿女又是给老人安装家庭监控,又是随时电话追问,一旦发现问题,要急急往老人家里赶,遇上出差,更是心里不安宁,其实托付一下对门照顾就解决了问题.....互不往来的邻里关系加大了生活成本,加大了心理焦虑。

“最美人梯”救援三岁娃,犹如在坚冰似的邻里关系中打开了一条裂缝,让阳光照进来。“最美人梯”搭起了邻里关系的互助通道。孩子的母亲范女士说,“特别感谢这些邻居、过路人、民警、消防员的帮忙。没有这些人,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救下后,很多人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走了。还有邻居带着水果来看望孩子,深深感觉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也许从此,那些低头不见抬头见而又不不往来的邻居,从而变得相互来往,相互帮助。也许,临时有急事,可以从此把孩子临时托付给邻居,而不用再冒险把孩子锁在家里,意外的事就不会再出现。

但是,邻里关系的向善,不能总是靠“最美人梯”这样的事来突破,更需要以社区为中介,把邻里关系引向互帮互助的境界。比如,一些地方设立邻居节,一些社区搞起社区运动会、歌咏比赛等,都是促进邻里关系改善的好办法。而对每一家邻居来说,要敢于主动迈出第一步,主动打个招呼、相互点头微笑,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可能就实现了邻里关系的突破,从而有利于邻里和谐,最终对各自的身心、健康、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帮助。这时候,你才发现,邻里关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般复杂与冷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