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蒸”出香日子 这才是真正的武威好故事

三代人“蒸”出香日子

本报全媒体记者张文灿 刘爱萍

从小型面粉加工厂到主食食品加工厂、主食厨房;从单纯的馒头到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从3人生产到百人参与;销售网点从城市到农村,从小商铺到大型超市……

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创业故事?

近日,带着好奇与疑问,记者走进凉州区五和镇五爱村厚道人家主食食品加工厂——

“食品,人品,大家品。品食,品人,品和谐。”

“厚道人家主食厨房凉州大月饼,2018年中秋节荣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红底白字,两条醒目的横幅折射出这一非公企业的文化和名气!

加工厂院子里弥漫着馒头刚出笼的醇香,进进出出的三轮车、摩托车、小车,都是来买馍馍的……

初心:做出地道“凉州味”手工馍馍

“厚道人家的馍馍是用传统酵面发的,馒头、花卷、大月饼、炉盔子,吃起来筋道、酥软,越嚼越香,有股麦芽的甘甜……”凉州区五和镇支寨村李彬山隔一天就骑着三轮车来买馒头。

“这家人从爷爷张栋才到儿子、孙子做事厚道讲良心,他们家的馍馍吃着放心。”五和镇五和村的林菊兰说。

“我妈妈馍馍就做得非常好,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我们家都要做七八袋子面的馍馍,作为招待客人的主食,同时也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受母亲影响,我一直想把她的这一手艺传承下来,总是找不到机会,直到孙子张文博大学毕业,才圆了我的梦想。”今年71岁的张栋才是张家的主心骨。

至今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张书记”的张栋才,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他17岁开始在大队当会计,27岁成为村主任,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五爱村党支部书记。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悟出一个道理:“幸福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

1994年,张栋才凑够3万元现金,承包了村上闲置两年的面粉厂,开始生产原汁原味的凉州面粉。由于他收的当地原粮好,面筋道,前来拉面的经销商很多,但没有任何提防心的张栋才被经销商骗了。面拉走了,钱赊下了,3年时间,被骗走货款60多万元。1998年,面粉厂被迫停厂,欠下银行50多万元的贷款。

不知多少个夜晚,张栋才一个人偷着抺眼泪,白天四处找朋友借钱还帐。“亏了自己不要紧,不能亏了国家,亏了乡亲们!”

张栋才始终拿党性约束要求自己——“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前思后想,他最后决定把正在教书的大儿子张鹏拉回来,帮他还债。

坚守:立志蒸馍续父业

1998年,正在五和中学当数学老师的张鹏,辞去心爱的工作,成了一名优秀的磨面师傅。

受父亲张栋才影响,这位70后的共产党员,身上有着和父亲同样的执着、信念——

“一个人无论干啥,都要有理想,只要肯奋斗,任何困难都能度过。”

“我奶奶做的馍馍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受奶奶影响,我妈妈的馍馍又做得好,父亲一直想把这一手艺传承下来。我离职经商,一方面是帮父亲还债,一方面不想眼睁睁看着父亲的梦想破灭。”

当时,凉州城里的一套楼房价格只有两三万元,张栋才的债务相当于20套楼房的价格。

“当时银行贷不上款,没钱进新设备,我和父亲只能重新对磨面机械进行维修改造。无原料,我和父亲每天挨家挨户借粮食。由于父亲群众基础好,乡亲们听说面粉厂要重新开张,都愿意把粮食借给我们。不到1个月时间,我们就借到了30万斤粮食,面粉厂重新运转。”

为了降低成本,张鹏不雇工人,自己既当技术员又当销售员,父亲张栋才把原粮关。1996年,他们开始进军武威城区市场,28岁的张鹏每天蹬着装满面粉的人力三轮车,到40公里外的凉州城走街串巷推销面粉。

刚开始,两天也送不掉一袋面粉。后来,他请求粮油店老板先放下几袋面试着卖,如果卖不掉再退回来,粮油店老板答应了。从两三袋到五六袋,再到十几袋几十袋,慢慢地,市场打开了。

“我们这里属沿山冷凉灌区,小麦日照时间长,面粉筋道、纯正。”张栋才说。

张鹏的面粉厂始终坚守的原则是:不进外地原粮,不欠老百姓麦子款,面粉里不添加任何东西。很快他们的面粉卖到了青海、兰州、宁夏等周边省市。

“那5年,全乡几百亩的小麦都由我们收购,按当时每斤1元的价格计算,我们每年给老百姓付小麦款达700万元左右。面粉厂24小时运转,日生产面粉2万多斤。5年时间,我和父亲打了一个翻身仗,连本带息给银行还了150多万元的欠款。”张鹏说。

“今年我5亩地的小麦,收了5000多斤粮食,三分之二拉到这里来卖。十几年来,我种的小麦都卖给了‘厚道人家’的面粉厂。”前来卖粮的永丰镇朵云村1组农民唐宗芳告诉记者。

多年来,他们不仅解决了周边乡镇2000多户农民的卖粮难题,更为千家万户送上了安全放心的面粉。

创新: 小馒头蒸出大产业

“爷爷早就有做馒头的梦想,他从2012年开始调查市场,买各种好吃的馒头尝,到多家蒸馒头的地方学习。”张栋才的孙子张文博说。

这位90后的共产党员,24岁就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坚定了创业梦想——

“我得想办法让我家的面粉产业走得更远,做得更成熟。”受良好的家风影响,张文博的身上除了具有奋斗、担当和坚守精神外,更多的是时代赋予他的创新精神。

2015年5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机遇期,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的张文博怀着美好愿景回家了。

爷爷的“馒头情怀”一直让张文博敬重,父亲作为党员严以律己、慎独慎微,成为张文博成长的标杆。

2015年7月,张文博全家人一起研究如何做出“妈妈味”的特色馍馍。他将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融入到奶奶的传统手艺中,精选祁连山雪水灌溉小麦粉为原料,反复尝试。刚开始批量做出的馍馍不是碱多了就是酸了,他用各种方法调试,一晚上起床4次和面、发面。经过1个月的反复试验,批量生产馍馍成功了。1年后,张文博有了一整套做手工馍馍的工艺流程。

在传承和坚守的基础上,张文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从蒸、烤、炸三大类到花卷、馒头、月饼等15个花样;从“互联网+”到农商对结,营销网点遍地开花。

“优质、创新、健康、诚信”是张文博的创业理念。如今,色、香、味纯正的凉州特色“古凉大月饼、炉盔子、油果子、十二生肖面食”等产品,被消费者喜称为“妈妈味健康馍”。

目前,张文博“厚道人家主食厨房”产品已入驻新乐、万达等市内大型超市,日均生产6100多个主食产品,实体店日均销售额1.1万元,网店月均销售额3万多元。

回想创业历程,张文博说,当大多数人都抬头做事的时候,需要一些低下头实实在在做事的人,而自己愿意做那个低下头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张文博总想干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事。很多人觉得晚上九点以后还有人买馍馍吗?为了坚持为老顾客提供安全、健康、优质的主食产品,创业初期,他每天从早晨7点卖馍馍一直到晚上11点,从不间断,怕顾客来找不到他失望。

心里装着消费者,这是三代共产党员共有的情怀。

“我在这里干了4年多,工钱从不拖欠,既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又能学到技术。只要家中有事,只要张家能帮忙的,从不打退堂鼓……”主食厨房副厂长邱雪梅说。

近年来,张文博带动当地中青年100多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其中精准扶贫户占到百分之十以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凉州区厚道人家主食食品加工厂是武威唯一拥有主食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民营企业。2016年,凉州区厚道人家主食食品加工厂,被授予“武威市放心粮油工程主食厨房”生产企业荣誉称号;在甘肃省第三届文化博览会上,被授予“敦煌国际美食入展企业”;2018年,被凉州区授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业扶贫车间”、“巾帼就业扶贫车间”等荣誉。

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或修改

严禁擅自抓取和跨平台发布

责任编辑:任得荣

编 辑:任立锋

来源;武威日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