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四十年:在沪中外摄影师见证改革开放变迁

周建民在电脑上展示上世纪80年代的结婚照。新华社记者任垚媞摄

新华社上海12月18日电(记者何曦悦 任垚媞)今年,年过半百的周建民从事摄影工作正好40周年。职业生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龄的他,对老照片有着特殊的判别能力。一张老旧的结婚照,只需看一眼新婚夫妇的着装和造型,他就能准确地说出拍摄的年代。

“80年代的婚纱照里,新娘一般都穿白色婚纱,左手拿一捧塑料花,右手还会提一个黄色的小包。”周建民指着电脑屏幕上多张类似的婚纱照说道。

1978年,周建民从学校毕业,进入了上海一家国营照相馆工作。他说,当时婚纱照的概念在中国还未兴起,新婚夫妻大多只去照相馆拍一张简单朴素的合照。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时尚新风,身着中式或西式礼服、在不同背景下拍摄婚纱照成为越来越多时髦新人的选择。

“开放的浪潮还为照相馆带来了冲击和改变。”周建民说,彩色照片、数码相机、照相馆运营新模式的进入,促使当时的国营照相馆一次次升级转型。

海外人士也来到中国感受中国之美。

阿德里安·布拉德肖(中文名肖君)是一名来自英国的摄影师。上世纪80年代,他带着相机来到中国,用数以万计的胶片记录了中国的时尚觉醒。

顶着爆炸头、身着花衬衫和喇叭裤的五个青年在外滩散步,年轻女士围着百货商店里新出现的化妆品柜台流连忘返,还有建设中的东方明珠塔、开在酒店大堂的肯德基,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刚刚进入中国的各类时装走秀……这些上海滩上的时尚元素都被一张张老照片定格。

“我热爱拍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肖君说,普通人穿着、发型的改变都能反映时代的变化,“这些静止的照片其实充满活力,它们能让我回想起那个变化开始的年代”。

肖君说,上海一直是一个独具一格的地方。“我刚来时就能明显感受到,每个人都在用心表达自己的时尚创意和想法。”

当下,上海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0余家、超过400个研发中心,吸引了全球英才汇聚于此。在这些年轻的双眼中,上海更有种独具一格的美。

来自德国的马克·西格蒙德目前在上海一家建筑公司担任设计总监,在业余时间里,他还是一名上海的城市影像记录者。大学时期一次前往上海交换学习的经历,让他决定留下。

“那时候,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刚起步,很多建筑项目也正开工。”马克回忆说,“看着这些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当时就下定决心留下来。我不能错过这难得的机遇。”

马克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还不断用镜头记录着上海的故事和变迁。他定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上海的航拍照片。在他的镜头中,上海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在这里传统和现代交相呼应。

肖君出席上海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摄影展。(主办方供图)

“上海是一座未来之城。”马克这样评价。他常在照片中添加一些充满未来感的元素:超级英雄,太空飞船……在上海这座人工智能应用无处不在、“黑科技”抢先试点落地的城市,这些魔幻的元素总能与城市景观完美融合,“魔都”之名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上海,“新”与“旧”的标志物也在发生改变。国际饭店在周建民拍摄的照片中曾是十分时髦的背景,如今在马克的照片里却成了充满历史感的建筑。

两年前,马克开始用无人机拍摄上海外滩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这位建筑师镜头中的上海独具魅力,每张照片都能获得数千次点赞。

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的上海仍不失传统的一面。豫园、静安寺、牌坊、石库门,让这里独具魅力。

“上海越来越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比融合形成了这座城市的特色。”马克说。

上海的变迁,不仅被这些摄影师的镜头点滴记录,更融入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

周建民如今成了一名老照片修复师,许多已经褪色的照片在他的手下又重新焕发光彩。肖君今年在上海和英国牛津分别举办了摄影展,他对中国40年变迁的记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马克则将更多改变生活的创意落到实处,他正筹划着与更多艺术家、设计师合作,用创意的力量让城市更美好。

“上海对于新想法和创意都更具包容性,在这里,机会更多,顾虑更少。”马克补充道,“这是一座梦想之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